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网络伦理及其失范现象概述 | 第15-25页 |
2.1 网络伦理的界定 | 第15-18页 |
2.1.1 网络伦理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2 网络伦理的本质 | 第17页 |
2.1.3 网络伦理的特征 | 第17-18页 |
2.2 网络技术引发伦理关系的新变化 | 第18-20页 |
2.3 当前网络伦理失范现象的主要表现 | 第20-25页 |
2.3.1 黑客的出现 | 第20-21页 |
2.3.2 不良与虚假信息的传播 | 第21页 |
2.3.3 隐私和知识产权被侵犯 | 第21-23页 |
2.3.4 青少年上网成瘾 | 第23-24页 |
2.3.5 人肉搜索的出现 | 第24-25页 |
3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产生的根源 | 第25-29页 |
3.1 技术根源 | 第25-26页 |
3.1.1 网络结构本身的缺陷 | 第25页 |
3.1.2 数字信息自身的特征 | 第25-26页 |
3.2 主体根源 | 第26-27页 |
3.2.1 网络主体的变动性 | 第26-27页 |
3.2.2 网络主体的双重伦理标准 | 第27页 |
3.3 法律根源 | 第27-29页 |
4 构建和谐网络伦理关系的理论依据 | 第29-37页 |
4.1 与网络主体言语行为有关的——有效性要求 | 第29-31页 |
4.2 与网络伦理规约建构有关的——理论责任伦理 | 第31-34页 |
4.3 与网络主体应该具备的内在品质有关的——美德品质 | 第34-37页 |
4.3.1 重气节、讲操守 | 第34页 |
4.3.2 见利思义 | 第34-35页 |
4.3.3 诚实守信 | 第35-36页 |
4.3.4 以和为贵 | 第36-37页 |
5 构建和谐网络伦理的原则和措施 | 第37-48页 |
5.1 网络伦理规范应调整的伦理关系 | 第37-39页 |
5.1.1 网络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 | 第37页 |
5.1.2 人与网络技术的关系 | 第37-38页 |
5.1.3 网络交往中虚拟人与社会人的关系 | 第38-39页 |
5.2 构建和谐网络伦理的基本原则 | 第39-42页 |
5.2.1 主体平等与社会公正相结合的原则 | 第39-40页 |
5.2.2 适度自由与密切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41页 |
5.2.3 道德自律与法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 第41-42页 |
5.3 构建和谐网络伦理的具体措施 | 第42-48页 |
5.3.1 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监督和管理 | 第42-43页 |
5.3.2 加强网络主体伦理教育,提高网络主体自律意识 | 第43-45页 |
5.3.3 加强政府监督,提高网络经营者的责任意识 | 第45-46页 |
5.3.4 健全网络法规,加强网络执法力度 | 第46-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