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资源整合的秦岭北麓五台文化旅游名镇空间优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旅游与旅游小城镇发展势头良好第12页
        1.1.2 秦岭北麓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现实诉求第12-13页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第13-15页
        1.2.1 研究对象第13页
        1.2.2 相关概念第13-15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页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6-25页
        1.4.1 旅游小城镇相关研究第16-21页
        1.4.2 资源整合相关研究第21-22页
        1.4.3 城镇空间相关研究第22-25页
    1.5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第25-28页
        1.5.1 阿尔卑斯山达沃斯小镇第25-26页
        1.5.2 落基山班芙小镇第26-27页
        1.5.3 西安楼观古镇第27-28页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28-32页
        1.6.1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6.2 研究框架第29-32页
2 秦岭北麓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第32-40页
    2.1 秦岭北麓区域旅游发展概况第32-34页
        2.1.1“秦岭北麓”范围界定第32-33页
        2.1.2 秦岭北麓区域旅游发展概况第33-34页
    2.2 秦岭北麓旅游小城镇资源特色调查第34-36页
    2.3 秦岭北麓旅游小城镇现状问题浅析第36-37页
        2.3.1 建设用地布局零散,生态坏境遭到破坏第36-37页
        2.3.2 旅游产业类型单一,旅游小城镇发展不稳定第37页
        2.3.3 小城镇与区域旅游资源、客源地联动性薄弱第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40页
3 五台文化旅游名镇现状特征第40-54页
    3.1 五台文化旅游名镇概况第40-45页
        3.1.1 地理位置第40-41页
        3.1.2 沿革区划第41页
        3.1.3 自然条件第41-42页
        3.1.4 旅游资源第42-44页
        3.1.5 社会经济第44-45页
    3.2 发展限制条件分析第45-47页
        3.2.1 秦岭相关规划对五台镇空间发展的限制条件第45-46页
        3.2.2 石砭峪水库移民搬迁的开展第46-47页
    3.3 五台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现状第47-52页
        3.3.1 产业发展现状第47页
        3.3.2 用地布局现状第47-49页
        3.3.3 道路交通现状第49-50页
        3.3.4 生态环境现状第50-52页
    3.4 五台文化旅游名镇空间发展存在问题第52-53页
        3.4.1 空间结构缺乏联系第52页
        3.4.2 空间布局零散第52页
        3.4.3 空间形象缺乏特色第52-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五台文化旅游名镇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空间诉求分析第54-70页
    4.1 政策资源第54-56页
        4.1.1 旅游业相关政策机遇第54-55页
        4.1.2“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机遇第55-56页
        4.1.3“市级文化旅游名镇”入选机遇第56页
        4.1.4 空间诉求分析第56页
    4.2 经济资源第56-58页
        4.2.1 居民经济收入第57页
        4.2.2 公共财政资金第57页
        4.2.3 社会资金第57-58页
        4.2.4 空间诉求分析第58页
    4.3 区位资源第58-61页
        4.3.1 秦岭北麓环山旅游带之中部节点第58-59页
        4.3.2 大西安城市中轴线之南部尽端第59-60页
        4.3.3 未来环山路绿色交通之换乘枢纽第60页
        4.3.4 空间诉求分析第60-61页
    4.4 人力资源第61-62页
        4.4.1 原住民第61页
        4.4.2 从业人员第61-62页
        4.4.3 专业人才第62页
        4.4.4 空间诉求分析第62页
    4.5 文化资源第62-66页
        4.5.1 民俗文化资源第63-64页
        4.5.2 宗教文化资源第64-65页
        4.5.3 历史文化资源第65-66页
        4.5.4 空间诉求分析第66页
    4.6 自然资源第66-68页
        4.6.1 生物资源第66-67页
        4.6.2 山水资源第67页
        4.6.3 农林资源第67页
        4.6.4 空间诉求分析第67-68页
    4.7 本章小结第68-70页
5 五台文化旅游名镇资源整合思路第70-84页
    5.1 五台文化旅游名镇资源整合的内涵与目标第70-72页
        5.1.1 资源整合的内涵第70-71页
        5.1.2 资源整合的目标第71-72页
    5.2 五台文化旅游名镇资源整合的必要性第72-74页
        5.2.1 资源整合是五台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第72-73页
        5.2.2 资源整合是提高五台镇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第73-74页
        5.2.3 资源整合是塑造五台镇形象特色的前提条件第74页
    5.3 五台文化旅游名镇资源整合的原则第74-76页
        5.3.1 生态优先性原则第74页
        5.3.2 区域整体性原则第74-75页
        5.3.3 协调差异性原则第75页
        5.3.4 特色鲜明性原则第75-76页
    5.4 五台文化旅游名镇资源整合的方式和主要环节第76-80页
        5.4.1 资源整合的方式第76-78页
        5.4.2 资源整合的主要环节第78-80页
    5.5 五台文化旅游名镇资源整合的空间策略第80-82页
        5.5.1 通过资源配置增强空间结构的合理性第81页
        5.5.2 通过资源利用提高空间布局的完善性第81页
        5.5.3 通过资源提升促进空间形象的鲜明性第81-82页
    5.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6 基于资源整合的五台文化旅游名镇空间优化路径第84-114页
    6.1 资源配置——五台文化旅游名镇空间结构优化第84-94页
        6.1.1 资源的统筹调配——调整整体空间结构第84-87页
        6.1.2 提取优势资源——打造空间优先发展节点第87-89页
        6.1.3 资源的组合联系——落实空间发展轴线第89-92页
        6.1.4 优化结果第92-94页
    6.2 资源利用——五台文化旅游名镇空间布局优化第94-103页
        6.2.1 资源的统筹利用——协调整体空间布局第94-96页
        6.2.2 资源的利用与扩充——优化农村社区空间布局第96-98页
        6.2.3 资源的挖掘与再利用——拓展旅游空间布局第98-101页
        6.2.4 优化结果第101-103页
    6.3 资源提升——五台文化旅游名镇空间形象优化第103-112页
        6.3.1 资源感知力的提升——塑造整体空间风貌第103-105页
        6.3.2 资源展示力的提升——营造空间节点形象第105-107页
        6.3.3 资源独特性的提升——打造空间标志物第107-109页
        6.3.4 优化结果第109-112页
    6.4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7 基于资源整合的五台文化旅游名镇空间优化效果评价第114-124页
    7.1 评价体系第114-120页
        7.1.1 评价方法第114页
        7.1.2 指标选取第114-116页
        7.1.3 权重确定第116-117页
        7.1.4 评分标准第117-118页
        7.1.5 评价结果统计第118-120页
    7.2 评价结果分析第120-123页
        7.2.1 整体评价结果分析第120-121页
        7.2.2 各分类资源评价结果分析第121-123页
    7.3 小结第123-124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24-126页
    8.1 研究结论第124-125页
    8.2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2页
图表目录第132-136页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实践经历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秦岭武山—关子镇地区商丹缝合带构造解析及年代学约束
下一篇:电站锅炉NO_x排放动态软测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