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存在主义伦理思想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5-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卡夫卡存在主义伦理思想的背景 | 第20-27页 |
2.1 时代背景 | 第20-24页 |
2.1.1 内心的绝望感——奥匈帝国的衰落 | 第20-21页 |
2.1.2 人类精神的泯灭——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第21-22页 |
2.1.3 人类的异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 | 第22-23页 |
2.1.4 寻觅归属感——歧视与排挤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 个人生活际遇 | 第24-27页 |
2.2.1 无休止的纷争——家庭环境 | 第24-25页 |
2.2.2 无奈的厌倦——律师生涯 | 第25页 |
2.2.3 内心的沉重——自身情感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卡夫卡存在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7-33页 |
3.1 存在主义伦理思想要述 | 第27-29页 |
3.1.1 存在主义谱系 | 第27-28页 |
3.1.2 存在主义先贤 | 第28-29页 |
3.2 西方存在主义思想 | 第29-31页 |
3.2.1 卡夫卡与尼采 | 第29-30页 |
3.2.2 卡夫卡与克尔凯郭尔 | 第30-31页 |
3.3 道家哲学 | 第31-33页 |
3.3.1 道与法 | 第31页 |
3.3.2 “庄周蝶梦”与卡夫卡的“动物角色”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卡夫卡存在主义伦理思想的聚焦点 | 第33-44页 |
4.1 生活世界个人存在的异化 | 第33-37页 |
4.1.1 非理性权威下的自我异化 | 第33-36页 |
4.1.2 人与“非人”之间的挣扎 | 第36-37页 |
4.2 现代人生存现状的受难性 | 第37-40页 |
4.2.1 “局外人”叙事视角解读 | 第37-38页 |
4.2.2 “哲学意义上的荒诞”解读 | 第38-40页 |
4.3 强制性权利下人的社会化问题 | 第40-44页 |
4.3.1 个人存在的“灭亡” | 第40-41页 |
4.3.2 意识形态权利下的“规训与惩罚”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卡夫卡式的现实救助路径 | 第44-52页 |
5.1 卡夫卡的“存在”之路 | 第44-47页 |
5.1.1 关注自我 | 第44-45页 |
5.1.2 自由的选择 | 第45-47页 |
5.2 个人的反叛之路 | 第47-49页 |
5.2.1 强制性权利下的个人反叛之路 | 第47-48页 |
5.2.2 异化社会下的个人反叛之路 | 第48-49页 |
5.3 卡夫卡式现实救助路径的问题 | 第49-52页 |
5.3.1 徒劳的自我救赎 | 第49-50页 |
5.3.2 社会化自我的诞生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卡夫卡存在主义伦理思想的意义 | 第52-57页 |
6.1 文学层面 | 第52-53页 |
6.1.1 对传统文学艺术的存在论超越 | 第52-53页 |
6.1.2 哲学理念与人文内涵的相互关照 | 第53页 |
6.2 哲学层面 | 第53-54页 |
6.2.1 形而上的哲学景观 | 第53-54页 |
6.2.2 对存在的追问 | 第54页 |
6.3 现代人类生存层面 | 第54-57页 |
6.3.1 生命的态度 | 第54-55页 |
6.3.2 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超越性启示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