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文选》七、对问、设论、连珠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6页
    一、文与《文选》第9-10页
    二、选题缘由第10-12页
    三、前人研究概述第12-16页
        (一) 辩体研究第12-14页
        (二) 析文研究第14-16页
第一章 《文选》“七”体研究第16-33页
    一、“七”的文体特征第16-17页
    二、七体起源考辩第17-21页
        (一) 《鬼谷子》说第17-18页
        (二) 《管子》说第18-19页
        (三) 《孟子》说第19-20页
        (四) 《招魂》《大招》说第20-21页
    三、“七”作为文体的确立第21-23页
    四、“七”体“问疾型”代表:《七发》第23-29页
        (一) 《七发》文本表层内容解读第23-25页
        (二) 《七发》的创作动机第25-29页
    五、“七”体“招隐型”代表:《七启》和《七命》第29-33页
        (一) “招隐型”作品的表层结构与主题第29-31页
        (二) “招隐型”作品的现实创作动机第31-33页
第二章 《文选》对问、设论研究第33-46页
    一、“对问”、“设论”名实之辩第33-38页
        (一) 作品异同分析第33-34页
        (二) 文体名之来源第34-35页
        (三) 后世作品归类和文体命名情况第35-38页
    二、“对问”、“设论”作品解读第38-46页
        (一) 从《对楚王问》到《答客难》第38页
        (二) “设论”体模式的确立:《答客难》第38-40页
        (三) 继承与新变之一:《解嘲》第40-41页
        (四) 继承与新变之二:《答宾戏》第41-43页
        (五) 唐前作品总览第43-46页
第三章 《文选》连珠研究第46-60页
    一、连珠的文体特征第46-48页
    二、连珠起源考辩第48-52页
        (一) 连珠一体“创于《邓析子》”第48-49页
        (二) 《荀子·成相篇》“已开后世之连珠”第49页
        (三) “连珠之体兆于韩非”第49-51页
        (四) 连珠“兴于汉章帝之世”第51-52页
    三、《演连珠》思想内容的创新性第52-55页
    四、《演连珠》的说理模式第55-60页
小结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附录一第67-69页
附录二第69-73页
附录三第73-75页
后记第75-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济增长背景下我国最优通货膨胀率的估计
下一篇:个别正常(牙合)牙整体近远中倾斜度和唇(颊)舌向转矩的CBCT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