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9-20页
        1.4.1 论文的创新点第19页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9-20页
第2章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相关概述第20-35页
    2.1 网络舆情的基本概述第20-23页
        2.1.1 舆情的含义第20-21页
        2.1.2 网络舆情的含义第21页
        2.1.3 网络舆情的特点第21-22页
        2.1.4 网络舆情的类型第22-23页
    2.2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相关概述第23-30页
        2.2.1 责任意识的含义与内容第23-27页
        2.2.2 网络责任意识的含义与内容第27-28页
        2.2.3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含义与特点第28-29页
        2.2.4 网络舆情下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含义与内容第29-30页
    2.3 大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的必要性第30-35页
        2.3.1 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第30-31页
        2.3.2 净化网络环境与维护网络秩序的迫切需要第31-32页
        2.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开展的客观诉求第32-33页
        2.3.4 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推进的必然选择第33-35页
第3章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现状第35-48页
    3.1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状态积极表现第35-42页
        3.1.1 网络舆情中参与热情度高第35-37页
        3.1.2 网络舆情的参与渠道多元化第37-38页
        3.1.3 网络舆情关注领域广泛第38-39页
        3.1.4 网络言行文明度和规范度高第39-40页
        3.1.5 网络评论态度相对理性第40-42页
    3.2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现实缺失第42-48页
        3.2.1 沉迷网络信息,忽略自我责任第42-44页
        3.2.2 滥用言论自由,侵犯他人权利第44-45页
        3.2.3 信谣传谣,漠视国家与社会责任第45-48页
第4章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第48-65页
    4.1 大学生自身不和谐因素的影响第48-52页
        4.1.1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矛盾性第48-49页
        4.1.2 大学生网络责任认知模糊第49-50页
        4.1.3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志不坚定第50-51页
        4.1.4 大学生网络主体观念淡薄第51-52页
    4.2 网络社区特点对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弱化第52-56页
        4.2.1 网络社区的趋利性导致网络信息的泛滥化第52-53页
        4.2.2 网络社区的开放性挑战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第53-54页
        4.2.3 网络社区的虚拟性助长大学生的非理性第54-55页
        4.2.4 网络社区的互动性加深信息的扩散性第55-56页
    4.3 高校在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的缺位第56-60页
        4.3.1 高校教育目标片面化第56-57页
        4.3.2 责任教育途径单一第57-58页
        4.3.3 缺乏专项化责任教育第58-59页
        4.3.4 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第59-60页
    4.4 不良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责任观的冲击第60-65页
        4.4.1 市场经济自发性弱化网络责任意识第60-62页
        4.4.2 社会转型期多元思想干扰主流价值观第62页
        4.4.3 网络的社会监管力度欠缺第62-63页
        4.4.4 相关网络监督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第63-65页
第5章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育措施第65-77页
    5.1 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主体作用第65-67页
        5.1.1 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塑造科学责任观第65-66页
        5.1.2 积极加强自我管理,坚定责任意志第66页
        5.1.3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增强责任能力第66-67页
    5.2 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第67-70页
        5.2.1 推行网络实名制,提高信息透明度第67-68页
        5.2.2 优化网络技术,提高信息审核效率第68页
        5.2.3 规范网络主体,建立行为规范机制第68-69页
        5.2.4 加强舆论引导,建设专业网络评论员队伍第69-70页
    5.3 努力创新高校责任教育模式第70-74页
        5.3.1 科学定位高校责任教育的目标第70-71页
        5.3.2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71-72页
        5.3.3 开展专项化责任教育第72-73页
        5.3.4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第73-74页
    5.4 加快改善社会不良环境第74-77页
        5.4.1 积极宣扬主流价值观第74-75页
        5.4.2 不断完善相关网络法规第75页
        5.4.3 加强社会各方信息监管合力第75-77页
结束语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5页
附录第85-91页
    附录1第85-90页
    附录2第90-91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持移动终端的出版物阅读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虚拟机监控器的隐藏对象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