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7页 |
(二) 问题提出及其研究目的 | 第7-8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一) 学生违规行为的分类 | 第9-10页 |
(二) 学生违规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10-11页 |
(三) 学生违规行为的对策分析 | 第11页 |
三、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创新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违规行为产生与类型特点 | 第14-21页 |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违规行为及其产生 | 第14-15页 |
二、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违规行为的类型 | 第15-19页 |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违规行为的特点 | 第19-21页 |
(一) 规律性 | 第19-20页 |
(二) 普遍性 | 第20页 |
(三) 反复性 | 第20页 |
(四) 隐蔽性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违规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1-32页 |
一、外在客观因素 | 第21-29页 |
(一) 家庭因素 | 第21-24页 |
(二) 学校因素 | 第24-27页 |
(三) 社会因素 | 第27-29页 |
二、内在主观因素 | 第29-32页 |
(一) 学生自身因素—厌学心理 | 第29页 |
(二) 同辈群体或不良友伴的影响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违规行为的教育引导途径分析 | 第32-50页 |
一、对教育引导途径的思考 | 第32-33页 |
二、从个人到班级到学校的系统化建设 | 第33-45页 |
(一) 个人层面 | 第33-36页 |
(二) 班级层面 | 第36-39页 |
(三) 学校层面: | 第39-45页 |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 第45-50页 |
(一) 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 第46-48页 |
(二) 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附录A | 第54-57页 |
附录B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