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四)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一) 梁启超生平简介 | 第16-17页 |
(二) “民族”、“民族主义”概念的引入 | 第17-18页 |
(三) “中华民族”概念的引入 | 第18-19页 |
(四) 大民族主义 | 第19-20页 |
二、梁启超民族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 第20-24页 |
(一) 梁启超民族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 第20-22页 |
1.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 第20页 |
2. 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 | 第20-21页 |
3. 西方的进化论与社会有机体思想 | 第21页 |
4. 伯伦知理的民族建国思想 | 第21-22页 |
(二) 梁启超民族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2-24页 |
1. 近代世界大势与中国命运 | 第22-23页 |
2. 中华民族的救亡运动 | 第23-24页 |
三、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 第24-34页 |
(一) 政治思想中的民族主义 | 第24-26页 |
(二) 经济思想中的民族主义 | 第26-28页 |
(三) 文化思想中的民族主义 | 第28-32页 |
1.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 | 第28-30页 |
2.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 第30-32页 |
(四)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32-34页 |
四、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评价 | 第34-38页 |
(一)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意义及局限性 | 第34-35页 |
1.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 | 第34-35页 |
2.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 第35页 |
(二)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