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玄参科植物概述 | 第11-13页 |
1.1.1 玄参科植物形态特征和分类 | 第11页 |
1.1.2 玄参科植物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1页 |
1.1.3 玄参科植物的医药作用 | 第11-13页 |
1.2 达乌里芯芭概述 | 第13-22页 |
1.2.1 达乌里芯芭简介 | 第13-14页 |
1.2.2 达乌里芯芭与蒙古芯芭的区分 | 第14页 |
1.2.3 芯芭中的有效化学成分 | 第14-22页 |
1.2.3.1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7-18页 |
1.2.3.2 环烯醚萜类 | 第18-20页 |
1.2.3.3 甾醇类化合物 | 第20-21页 |
1.2.3.4 肉桂酸衍生物 | 第21-22页 |
1.3 芯芭的医药作用 | 第22-23页 |
1.3.1 抗氧化作用 | 第22页 |
1.3.2 抗肿瘤、抗菌活性 | 第22-23页 |
1.3.3 提高低血压 | 第23页 |
1.4 木犀草素概述 | 第23-24页 |
1.4.1 木犀草素的基本性质 | 第23页 |
1.4.2 木犀草素的医药作用 | 第23-24页 |
1.4.2.1 抗癌作用 | 第23-24页 |
1.4.2.2 抗肿瘤作用 | 第24页 |
1.4.2.3 抗H_2O_2引发的细胞损伤 | 第24页 |
1.5 甘露醇概述 | 第24-25页 |
1.5.1 甘露醇的理化性质 | 第24页 |
1.5.2 甘露醇的医药作用 | 第24-25页 |
1.5.2.1 预防静脉血栓 | 第24-25页 |
1.5.2.2 治疗颅内压 | 第25页 |
1.5.2.3 治疗青光眼 | 第25页 |
1.5.2.4 其它作用 | 第25页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达乌里芯芭根部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第26-39页 |
2.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26-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 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 第27-31页 |
2.2.1 预处理 | 第27页 |
2.2.2 醇提 | 第27页 |
2.2.3 索氏提取 | 第27-28页 |
2.2.4 石油醚提取物的分离、纯化 | 第28-29页 |
2.2.5 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离、纯化 | 第29-30页 |
2.2.6 化合物5的分离、纯化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2.3.1 化学成分的鉴定 | 第31-38页 |
2.3.2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达乌里芯芭根部混合物GC-MS测定分析 | 第39-52页 |
3.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39-4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3.2 达乌里芯芭混合物的提取、分离和GC-MS测定 | 第40-42页 |
3.2.1 混合物的分离 | 第40-41页 |
3.2.2 GC-MS测定 | 第41-42页 |
3.2.2.1 GC-MS测定条件 | 第41页 |
3.2.2.2 混合物GC-MS分析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4.1 结论 | 第52页 |
4.2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附图 | 第6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