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突发铜污染应急吸附技术研究及处置决策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3 我国突发铜污染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1.3.1 我国突发铜污染事件概述 | 第17-18页 |
1.3.2 铜污染源及危害 | 第18页 |
1.4 突发铜污染应急处理技术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1.4.1 含铜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4.2 含铜废水处理技术的应急适用性分析 | 第21-22页 |
1.5 应急吸附材料的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1.5.1 吸附材料的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1.5.2 黄麻的结构组分及应用 | 第26-27页 |
1.5.3 黄麻预处理和改性方法的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1.6 应急吸附装置的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1.6.1 固定床装置的现状分析 | 第31页 |
1.6.2 流化床装置的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1.7 应急处置方案决策的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1.8.1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1.8.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4页 |
1.8.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52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6-3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2.1.3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6页 |
2.2.1 羧基改性黄麻的制备 | 第38页 |
2.2.2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38-39页 |
2.2.3 静态吸附实验 | 第39页 |
2.2.4 水样的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2.2.5 固定纤维吸附工艺实验 | 第40-42页 |
2.2.6 振荡流化颗粒吸附工艺实验 | 第42-43页 |
2.2.7 流化颗粒吸附工艺实验 | 第43-44页 |
2.2.8 动态吸附参数的计算 | 第44-46页 |
2.2.9 水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46页 |
2.3 吸附模型分析方法 | 第46-52页 |
2.3.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6-48页 |
2.3.2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48-49页 |
2.3.3 动态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9-52页 |
第3章 羧基改性黄麻的快速制备及表征 | 第52-73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羧基改性黄麻的制备原理 | 第52-53页 |
3.3 微波辅助黄麻改性工艺的优化 | 第53-67页 |
3.3.1 微波辅助预处理工艺的优化 | 第53-59页 |
3.3.2 微波辅助接枝羧基工艺的优化 | 第59-67页 |
3.4 改性前后黄麻的表征 | 第67-72页 |
3.4.1 红外光谱的测试分析 | 第67-68页 |
3.4.2 表面形貌的测试分析 | 第68-69页 |
3.4.3 电子能谱的测试分析 | 第69-71页 |
3.4.4 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 | 第71-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羧基改性黄麻对铜离子的吸附研究 | 第73-95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羧基改性黄麻除铜性能的研究 | 第73-82页 |
4.2.1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73-74页 |
4.2.2 吸附速率的研究 | 第74-75页 |
4.2.3 羧基改性黄麻投加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4.2.4 铜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4.2.5 吸附温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4.2.6 水中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78-79页 |
4.2.7 羧基改性黄麻储存时间的影响 | 第79-81页 |
4.2.8 羧基改性黄麻的无害化处理研究 | 第81-82页 |
4.3 羧基改性黄麻对其它重金属的吸附 | 第82-85页 |
4.4 吸附机制的研究 | 第85-94页 |
4.4.1 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85-90页 |
4.4.2 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 | 第90-93页 |
4.4.3 吸附机制的探讨 | 第93-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5章 河流突发铜污染吸附工艺的研究 | 第95-140页 |
5.1 引言 | 第95页 |
5.2 固定纤维吸附工艺的研究 | 第95-110页 |
5.2.1 固定床吸附工艺的除铜性能研究 | 第95-100页 |
5.2.2 固定床穿透曲线的吸附模型分析 | 第100-105页 |
5.2.3 固定纤维吸附帘工艺的研究 | 第105-107页 |
5.2.4 固定纤维吸附工艺的设计 | 第107-110页 |
5.3 振荡流化颗粒吸附工艺的研究 | 第110-126页 |
5.3.1 001*7树脂吸附性能及填充度的研究 | 第111-117页 |
5.3.2 振荡流化吸附工艺的除铜性能研究 | 第117-122页 |
5.3.3 振荡流化吸附工艺的传质规律研究 | 第122-123页 |
5.3.4 振荡流化吸附工艺的设计 | 第123-126页 |
5.4 流化颗粒吸附工艺的研究 | 第126-137页 |
5.4.1 流化颗粒吸附工艺的除铜性能研究 | 第126-130页 |
5.4.2 流化颗粒吸附工艺的传质规律研究 | 第130-135页 |
5.4.3 流化颗粒吸附工艺的设计 | 第135-137页 |
5.5 应急吸附工艺的比较 | 第137-13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6章 基于响应时间效应的应急决策分析 | 第140-159页 |
6.1 引言 | 第140页 |
6.2 应急处置决策模型的建立 | 第140-148页 |
6.2.1 问题描述与模型说明 | 第140-141页 |
6.2.2 模型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141-145页 |
6.2.3 模型约束条件的建立 | 第145-148页 |
6.3 突发铜污染应急决策的情景分析 | 第148-157页 |
6.3.1 应急处置决策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48-152页 |
6.3.2 应急处置决策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152-15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结论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个人简历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