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大气边界层风特性 | 第13-17页 |
1.1.1 平均风特性 | 第13-15页 |
1.1.2 脉动风特性 | 第15-17页 |
1.2 复杂地形风特性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2.1 理论分析 | 第17-18页 |
1.2.2 现场实测 | 第18-20页 |
1.2.3 风洞试验 | 第20-23页 |
1.2.4 数值模拟 | 第23-25页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25-28页 |
1.3.1 研究意义与必要性 | 第25-2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2章 平衡大气边界层的数值模拟 | 第29-45页 |
2.1 概述 | 第29-30页 |
2.2 SST k-ω湍流模型 | 第30-32页 |
2.3 来流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2-34页 |
2.3.1 平均风速边界条件 | 第32页 |
2.3.2 湍流边界条件 | 第32-34页 |
2.4 输送方程源项的确定 | 第34-37页 |
2.4.1 动量方程源项S_U的表达形式 | 第34页 |
2.4.2 湍动能输送方程源项S_κ的表达形式 | 第34-35页 |
2.4.3 比耗散率输送方程源项S_ω的表达形式 | 第35-37页 |
2.5 平衡大气边界层数值模拟验证及其对过山气流特性的影响 | 第37-44页 |
2.5.1 数值分析模型 | 第37-38页 |
2.5.2 平衡大气边界层数值模拟验证 | 第38-42页 |
2.5.3 平衡大气边界层对过山气流特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复杂地形模型边界过渡段形式 | 第45-63页 |
3.1 概述 | 第45-46页 |
3.2 基于圆柱绕流势流理论的过渡段曲线 | 第46-49页 |
3.2.1 圆柱绕流的势流理论 | 第47页 |
3.2.2 地形模型边界过渡段形式推导 | 第47-49页 |
3.3 曲线过渡段与斜坡过渡段的气流过渡性能对比 | 第49-54页 |
3.3.1 风洞试验设置 | 第50-51页 |
3.3.2 30°曲线过渡段与30°斜坡过渡段的气流过渡性能对比 | 第51-54页 |
3.4 气流从30°曲线过渡段过渡后的风场稳定性分析 | 第54-57页 |
3.4.1 不同来流风速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2 不同地形高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3.5 30°曲线过渡段风速稳定系数的计算模型 | 第57-61页 |
3.5.1 半无穷柱体绕流的势流理论 | 第57-58页 |
3.5.2 基于半无穷柱体绕流的风速稳定系数的计算模型 | 第58-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理想峡谷地形风特性的风洞试验 | 第63-75页 |
4.1 概述 | 第63页 |
4.2 风洞试验设置 | 第63-65页 |
4.3 理想峡谷地形风特性分析 | 第65-74页 |
4.3.1 基本工况下峡谷地形的风特性 | 第65-70页 |
4.3.2 峡谷地形风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理想峡谷地形风特性的数值模拟 | 第75-97页 |
5.1 概述 | 第75页 |
5.2 峡谷地形风特性的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对比 | 第75-83页 |
5.2.1 数值分析模型 | 第75-77页 |
5.2.2 边界条件及计算参数设置 | 第77-79页 |
5.2.3 平衡大气边界层模拟 | 第79-81页 |
5.2.4 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 | 第81-83页 |
5.3 不同夹角与不同高度的峡谷地形风特性数值模拟 | 第83-89页 |
5.3.1 不同夹角的峡谷地形风特性 | 第83-87页 |
5.3.2 不同高度的峡谷地形风特性 | 第87-89页 |
5.4 峡谷内层高度与峡谷中心处风谱的推算公式 | 第89-95页 |
5.4.1 峡谷内层高度的计算公式 | 第90-93页 |
5.4.2 峡谷中心处风谱的推算公式 | 第93-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6章 深切峡谷桥址区风特性地形模型风洞试验 | 第97-155页 |
6.1 概述 | 第97页 |
6.2 龙江大桥概况 | 第97-99页 |
6.3 桥址区地形试验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99-104页 |
6.3.1 桥址区地形模型 | 第100页 |
6.3.2 三维渐变式过渡段 | 第100-102页 |
6.3.3 转盘和测试支架 | 第102-104页 |
6.4 桥址区地形特征与试验工况 | 第104-108页 |
6.4.1 桥址区地形特征 | 第104-105页 |
6.4.2 试验工况 | 第105-108页 |
6.5 桥址区风特性 | 第108-127页 |
6.5.1 平均风速 | 第108-112页 |
6.5.2 风剖面指数 | 第112-113页 |
6.5.3 风攻角 | 第113-116页 |
6.5.4 湍流强度 | 第116-118页 |
6.5.5 脉动风速谱 | 第118-124页 |
6.5.6 脉动风速的空间相关性 | 第124-127页 |
6.6 不同场地来流特性对桥址区风特性的影响 | 第127-133页 |
6.6.1 平均风速 | 第127-130页 |
6.6.2 湍流强度 | 第130-131页 |
6.6.3 脉动风速谱 | 第131-133页 |
6.7 桥梁设计基准风速 | 第133-137页 |
6.7.1 地区基本风速 | 第133页 |
6.7.2 主梁设计基准风速 | 第133-134页 |
6.7.3 桥塔设计基准风速 | 第134-135页 |
6.7.4 基本风速法与梯度风速法的推算结果对比 | 第135-137页 |
6.8 风特性沿桥址区深切峡谷地形的变化规律 | 第137-142页 |
6.8.1 平均风速 | 第137-138页 |
6.8.2 湍流强度 | 第138-139页 |
6.8.3 脉动风速谱 | 第139-140页 |
6.8.4 脉动风速沿峡谷地形的空间相关性 | 第140-142页 |
6.9 桥址区深切峡谷地形的风特性规律 | 第142-151页 |
6.9.1 平均风速和湍流强度 | 第142-144页 |
6.9.2 脉动风速谱 | 第144-147页 |
6.9.3 来流特性的影响 | 第147-150页 |
6.9.4 来流方向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6.10 本章小结 | 第151-155页 |
结论 | 第155-162页 |
理论及方法上的进步之处 | 第155-15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6-161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