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欧洲哲学论文--德国哲学论文--二十世纪哲学论文--其他论文

哈贝马斯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导言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4页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14-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3.3 研究创新点第15-17页
第2章 社会治理的涵义与要素第17-23页
    2.1 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涵义第17-18页
        2.1.1 治理第17-18页
        2.1.2 社会治理第18页
    2.2 社会治理的构成要素第18-22页
        2.2.1 社会治理的主体:政府、社区和个人第18-19页
        2.2.2 政府与社区的关系:领导还是合作第19-21页
        2.2.3 个人参与社区的方式:自主还是被动第21-22页
    2.3 社会治理建构的秩序第22-23页
第3章 哈贝马斯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3-33页
    3.1 哈贝马斯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来源第23-24页
    3.2 交往理性:社会治理的公共理性第24-26页
        3.2.1 话语沟通:治理主体行动的基础第24-25页
        3.2.2 交往资质:社区主动参与的个人素质第25-26页
    3.3 公共领域:社会治理的场域第26-28页
        3.3.1 作为公共精神培育和公共权力监督的公共领域第26-27页
        3.3.2 公共精神与社会治理第27-28页
        3.3.3 公共权力监督与政府社会治理实践第28页
    3.4 民主法治:社会治理的途径第28-33页
        3.4.1 法治化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第28-29页
        3.4.2 民主法治国:建构事实性与有效性统一的法律体系第29-30页
        3.4.3 民主法治国中的政府、社区、个人行为与社会治理实践第30-33页
第4章 哈贝马斯社会治理思想的评价第33-45页
    4.1 哈贝马斯社会治理思想的局限性第33-39页
        4.1.1 乌托邦的交往资质与社会治理实践之差距第33-35页
        4.1.2 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局限性与实践难度第35-38页
        4.1.3 民主法治国的乌托邦性与民主法治化实践难题第38-39页
    4.2 哈贝马斯社会治理思想对中国社会治理的意义第39-40页
    4.3 哈贝马斯社会治理思想对全球治理的意义第40-45页
        4.3.1 理性乌托邦与全球治理乌托邦:提供新视野第40-41页
        4.3.2 治理实践中的“世界公民”及其意义第41-45页
结语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城镇化之路的伦理思考
下一篇:明末清初公私观念嬗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