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城市滨水区景观绿地规划研究--以安康汉江两岸景观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基本概念第13-16页
        1.2.1 水系及滨水区第13-14页
        1.2.2 城市滨水区第14页
        1.2.3 景观和城市景观第14-15页
        1.2.4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第15页
        1.2.5 异化景观第15-16页
    1.3 研究现状、方法及意义第16-21页
        1.3.1 国外研究背景第16-18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3 研究方法第19-21页
第二章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评价方法第21-24页
    2.1 城市滨水景观构成第21页
    2.2 城市滨水景观的特征第21-22页
    2.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原则第22页
    2.4 城市滨水景观效果评价分析第22-23页
    2.5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原则与景观效果评价方法的关系第23-24页
第三章 城市滨水区安全与景观规划的关系第24-28页
    3.1 洪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24页
    3.2 现代城市防洪的措施第24-25页
    3.3 滨水区防洪和景观规划的关系第25-26页
    3.4 在防洪的基础上城市滨水区设计的一般原则第26-28页
        3.4.1 坚持生态发展,走可持续道路第26页
        3.4.2 坚持人们所想的就是景观规划最好的意见第26-27页
        3.4.3 完整的记录历史的发展和风土人情的原始展现第27-28页
第四章 安康汉江两岸基地调研分析第28-31页
    4.1 基础调研分析第28-29页
        4.1.1 地理位置调研第28页
        4.1.2 气候及水系分析第28-29页
        4.1.3 水域植被分析第29页
        4.1.4 历史遗迹分析第29页
    4.2 滨水区景观设计需求调研分析第29-31页
        4.2.1 有空间轴线连接的开放式空间第29-30页
        4.2.2 拉近人与水的距离第30页
        4.2.3 保护历史与当地风土人情第30页
        4.2.4 拥有多种功能为市民服务第30-31页
第五章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框架的研究第31-38页
    5.1 生态性在城市滨水区景观构架中的作用第31-33页
        5.1.1 生态性理论第31页
        5.1.2 生态理论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第31-32页
        5.1.3 景观生态性的恢复第32-33页
    5.2 空间美感在城市滨水区景观构架中的作用第33-36页
        5.2.1 空间美学的理论第33-34页
        5.2.2 空间美学在滨水景观构架中的营造第34-35页
        5.2.3 形式美与空间美的融合第35-36页
    5.3 人文历史在城市滨水区景观构架中的作用第36-37页
        5.3.1 水文化的理论第36页
        5.3.2 水文化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第36-37页
    5.4 异化行为在城市滨水区景观构架中的作用第37-38页
        5.4.1 环境异化的理论第37页
        5.4.2 环境景观需求的研究第37-38页
第六章 实践案例研究——安康市汉江两岸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第38-43页
    6.1 项目概况第38-39页
        6.1.1 项目背景第38页
        6.1.2 项目的原则与目标第38-39页
    6.2 安康市滨江区景观规划调研分析第39-43页
        6.2.1 安康市汉江两岸绿地结构分析第39-40页
        6.2.2 安康市汉江两岸空间美感结构营造分析第40-41页
        6.2.3 安康市汉江两岸历史文化构架的分析第41-42页
        6.2.4 安康市汉江两岸景观心态构架的分析第42-4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43-44页
    7.1 结论第43页
    7.2 展望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48页
作者简介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武汉江段磷垂向分布规律研究
下一篇:A油田改扩建开发项目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