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辅酶Q10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16-31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16-17页 |
1.1.1 材料 | 第16-17页 |
1.1.2 仪器 | 第1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1.2.1 辅酶Q10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17页 |
1.2.2 辅酶Q10在油相中溶解度的测定 | 第17-18页 |
1.2.3 三元相图的绘制 | 第18页 |
1.2.4 载药优选处方的确定 | 第18页 |
1.2.5 微乳液粒径及Zeta电位的测定 | 第18页 |
1.2.6 乳化条件的筛选 | 第18-19页 |
1.2.6.1 不同乳化条件对乳化后粒径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6.2 不同乳化方式对乳化后粒径的影响 | 第19页 |
1.2.7 辅酶Q10自微乳化制剂溶出度的测定 | 第19-20页 |
1.2.7.1 溶出介质的筛选 | 第19-20页 |
1.2.7.2 溶出度的考察 | 第20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0-29页 |
1.3.1 辅酶Q10在油相中的溶解度 | 第20-21页 |
1.3.2 三元相图 | 第21-23页 |
1.3.3 载药优选处方的确定 | 第23-24页 |
1.3.4 微乳液的粒径及Zeta电位 | 第24-26页 |
1.3.5 乳化条件 | 第26-28页 |
1.3.6 溶出度 | 第28-29页 |
1.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辅酶Q10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稳定性研究 | 第31-36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1页 |
2.1.1 材料 | 第31页 |
2.1.2 仪器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2.1 影响因素试验 | 第31-32页 |
2.2.2 载药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常温避光放置稳定性的考察 | 第32页 |
2.2.3 载药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乳化后常温避光放置稳定性的考察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2.3.1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2.3.2 载药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常温避光放置的稳定性 | 第34页 |
2.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辅酶Q10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细胞学评价 | 第36-4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3.1.1 材料 | 第36页 |
3.1.2 仪器 | 第36-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1 硬脂胺-异硫氰基荧光素(ODA-FITC)的合成 | 第37页 |
3.2.2 荧光标记微乳液的制备 | 第37页 |
3.2.3 MDCK细胞的培养 | 第37页 |
3.2.4 辅酶Q10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细胞毒性的评价 | 第37-38页 |
3.2.5 辅酶Q10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细胞经时摄取能力的考察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3.3.1 辅酶Q10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细胞毒性 | 第39-40页 |
3.3.2 辅酶Q10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经时摄取能力 | 第40-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辅酶Q10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43-51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3页 |
4.1.1 材料 | 第43页 |
4.1.2 仪器 | 第4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4.2.1 辅酶Q10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3-44页 |
4.2.2 血浆样品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页 |
4.2.3 方法专属性 | 第44页 |
4.2.4 方法精密度 | 第44页 |
4.2.5 方法准确度 | 第44-45页 |
4.2.6 动物给药方案的确定 | 第45页 |
4.2.7 相对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4.3.1 辅酶Q10血浆样品的标准曲线 | 第45-46页 |
4.3.2 方法专属性 | 第46-47页 |
4.3.3 方法精密度及准确度 | 第47-48页 |
4.3.4 药物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48-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综述 | 第55-70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