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3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布局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野生动物题材纪录片历史发展及创作现状 | 第16-25页 |
2.1 野生动物纪录片发展脉络阶段性概述 | 第16-22页 |
2.1.1 纪录片历史上动物的出现:从动物动态影像到纪录短片 | 第16-18页 |
2.1.2 初步成型期:多元化的主题内容与表现类型 | 第18-19页 |
2.1.3 逐渐成熟与发展期:表现形式与制作机构 | 第19-22页 |
2.2 野生动物纪录片创作现状 | 第22-25页 |
2.2.1 国内创作现状:摸索中的起步阶段 | 第23-24页 |
2.2.2 国外创作现状:明确而精准的创作理念及价值定位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野生动物纪录片研究:故事的讲述 | 第25-37页 |
3.1 “故事世界”与主题表达:“主人公”及它们的问题 | 第26-29页 |
3.1.1 什么是“故事世界” | 第26-27页 |
3.1.2 野生动物纪录片“故事世界”的构成要素 | 第27-28页 |
3.1.3 野生动物纪录片“故事世界”的构建种类及主题传达 | 第28-29页 |
3.2 BBC野生动物纪录片的三种基本情节叙述结构 | 第29-32页 |
3.2.1 叙事时空交错下的谜题式情节叙述结构——《狮子大战猎豹》 | 第29-30页 |
3.2.2 以紧凑“兴奋点”和“激励事件”组织的经典好莱坞式闭合结构——《大迁徙:角马群里的间谍》 | 第30-31页 |
3.2.3 人类行为与动物自然生态行为共同谱写的开放式情节叙述结构——《我和黑熊的一家》 | 第31-32页 |
3.3 最特殊的叙述者 | 第32-34页 |
3.3.1 "叙述”:“叙事”的一种概念表述行为 | 第32-33页 |
3.3.2 最特殊的叙述者:野生动物世界的故事化概念表述载体 | 第33-34页 |
3.4 野生动物纪录片中的叙述视点 | 第34-35页 |
3.4.1 野生动物纪录片——以主观性“全知视点”为主导视点 | 第34页 |
3.4.2 “个人化视点”与“多重视点”浓郁的风格代表——《我和黑熊一家》 | 第34-35页 |
3.5 针对野生动物纪录片故事讲述问题的一些思考 | 第35-37页 |
3.5.1 谁是作为野生动物纪录片故事讲述的隐藏作者 | 第35页 |
3.5.2 野生动物纪录片故事世界的“真实性”再认识 | 第35-36页 |
3.5.3 野生动物纪录片中“英雄角色”存在性问题研究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野生动物纪录片研究:影像化叙事 | 第37-50页 |
4.1 影像的呈现——“具电影感”的电影语言 | 第37页 |
4.1.1 如何理解电影语言 | 第37页 |
4.1.2 电影语言的基本构成单元 | 第37页 |
4.2 野生动物纪录片影像化叙事的研究策略 | 第37-38页 |
4.3 开场的视觉影像——独特而极端风格化的“大特写”镜头 | 第38-40页 |
4.3.1 开场最短时间内出现的“大特写”(ECU)镜头 | 第38-39页 |
4.3.2 “凝视”与“被凝视” | 第39-40页 |
4.4 “背景故事”的影像化表达 | 第40-43页 |
4.4.1 野生动物纪录片中“背景故事”存在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4.4.2 “背景故事”的影像化呈现方式 | 第41-43页 |
4.5 常规情景的影像化表达策略 | 第43-50页 |
4.5.1 野生动物纪录片中的常规情景套路设定 | 第43页 |
4.5.2 影像创造并渲染角色情感世界 | 第43-44页 |
4.5.3 动物猎杀场景的影像化表达技巧 | 第44-46页 |
4.5.4 母亲与幼崽历经失散久别重逢场景的影像化表达技巧 | 第46-50页 |
第五章 野生动物纪录片现存问题反思及多元化发展空间 | 第50-53页 |
5.1 21世纪野生动物纪录片艺术创作现存问题之反思 | 第50-52页 |
5.1.1 “无中生有”“过度渲染”的艺术创作倾向 | 第50-52页 |
5.1.2 利用“性”、“暴力”、“死亡”等热点主题作为噱头吸引观众 | 第52页 |
5.2 野生动物纪录片之多元化发展空间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7-58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学术实践活动及课题项目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