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总体方案论证 | 第14-20页 |
|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比较和选择 | 第14-15页 |
| ·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 第14-15页 |
| ·操作系统的选择 | 第15页 |
| ·Linux 系统的优点 | 第15-16页 |
| ·设计方案论证 | 第16-17页 |
| ·开发环境搭建 | 第17-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BOOTLOADER 的选择 | 第20-25页 |
| ·常用BootLoader 的介绍 | 第20-21页 |
| ·Blob 简介 | 第20页 |
| ·U-boot 简介 | 第20-21页 |
| ·BootLoader 的选择 | 第21页 |
| ·U-BOOT 的制作和移植 | 第2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Linux 下主要设备驱动的编写 | 第25-48页 |
| ·本章前言 | 第25-26页 |
| ·需要明确的一些概念 | 第25-26页 |
| ·调试方法 | 第26页 |
| ·注意事项 | 第26页 |
| ·Makefile 文件简介 | 第26-30页 |
| ·Makefile 文件编写规则简介 | 第27-28页 |
| ·Makefile 文件的变量 | 第28-29页 |
| ·一个简单的例子 | 第29-30页 |
| ·Kconfig 文件简介 | 第30-34页 |
| ·Kconfig 文件的分析 | 第31-33页 |
| ·Kconfig 文件的语法 | 第33-34页 |
| ·Linux 系统下双口RAM 驱动的开发 | 第34-45页 |
| ·ARM 与DSP 通讯协议 | 第34-36页 |
| ·信号量和原子量的介绍 | 第36-39页 |
| ·内核源码的改动 | 第39页 |
| ·Init 函数,Setup 函数和Cleanup 函数 | 第39-42页 |
| ·Open 函数和Close 函数 | 第42-43页 |
| ·Read 函数和Write 函数 | 第43-44页 |
| ·Llseek 函数和Ioctl 函数 | 第44页 |
| ·一些重要的内核数据结构 | 第44-45页 |
| ·LCD 驱动编写的简介 | 第45-47页 |
| ·编译内核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FileSystem 的选择 | 第48-59页 |
| ·常用文件系统的介绍 | 第48-51页 |
| ·Ext2 文件系统简介 | 第48-49页 |
| ·Ext3 文件系统简介 | 第49-50页 |
| ·YAFFS2 文件系统简介 | 第50-51页 |
| ·YAFFS2 文件系统的移植 | 第51-58页 |
| ·配置内核并添加YAFFS 根文件系统的支持 | 第51-55页 |
| ·YAFFS2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 ·硬件实物照 | 第59-60页 |
| ·双口RAM 驱动程序测试 | 第60-63页 |
| ·驱动库文件的编写 | 第60-61页 |
| ·驱动测试程序 | 第61-62页 |
| ·测试结果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总结 | 第64页 |
| ·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附录 | 第6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0-83页 |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