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的古今中医文献探研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呃逆的古代文献研究 | 第11-30页 |
第一节 呃逆的病名源流 | 第11-12页 |
小结 | 第12页 |
第二节 呃逆病因病机源流 | 第12-16页 |
1. 气逆学说 | 第13页 |
2. 气虚学说 | 第13-14页 |
3. 阳虚学说 | 第14页 |
4. 实热学说 | 第14页 |
5. 痰饮学说 | 第14-15页 |
6. 虚热学说 | 第15页 |
7. 阴火学说 | 第15页 |
8. 伤寒学说 | 第15页 |
9. 瘀血学说 | 第15-16页 |
1O. 气郁学说 | 第16页 |
讨论 | 第16页 |
第三节 呃逆的古代辨治经验 | 第16-22页 |
1. 汉·《黄帝内经》 | 第17页 |
2. 汉·《伤寒论》 | 第17页 |
3. 汉·《金匮要略》 | 第17-22页 |
《金匮要略》治疗呃逆的核心思想 | 第18页 |
唐·《备急千金要方》 | 第18页 |
宋·《严氏济生方》 | 第18-19页 |
宋·《太平圣惠方》 | 第19页 |
宋·《圣济总录》 | 第19页 |
元·《丹溪治法心要》 | 第19-20页 |
明·《景岳全书》 | 第20页 |
明·《本草纲目》 | 第20-21页 |
清·《石室秘录》 | 第21页 |
清·《证治汇补》 | 第21页 |
清·《临证指南医案》 | 第21页 |
清·《医林改错》 | 第21页 |
清·《温病条辨》 | 第21-22页 |
总结 | 第22页 |
第四节 呃逆的古代针灸治疗经验源流及历史延革 | 第22-30页 |
1. 穴位辨治呃逆的源流 | 第22-23页 |
2. 治疗呃逆穴位的古代文献梳理 | 第23-28页 |
·手厥阴心包经(4穴) | 第23-24页 |
·手太阴肺经(2穴) | 第24页 |
·任脉(6穴) | 第24-25页 |
·足厥阴肝经(4穴) | 第25页 |
·足太阳膀胱经(4穴) | 第25-26页 |
·足阳明胃经(5穴) | 第26页 |
·手少阴心经穴(3穴) | 第26-27页 |
·足太阴脾经(2穴) | 第27页 |
·足少阴肾经(3穴) | 第27页 |
·手阳明大肠经(1穴) | 第27页 |
·经外奇穴(2穴) | 第27-28页 |
3. 古代治疗呃逆的其它治法整理 | 第28-30页 |
·外治法 | 第28页 |
·单方验方 | 第28-29页 |
·食疗法 | 第29页 |
·导引法 | 第29页 |
·情志疗法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呃逆的现代文献研究 | 第30-44页 |
第一节 呃逆的现代中医认识 | 第30-31页 |
·定义及临床表现 | 第30页 |
·病因病机 | 第30页 |
·辨证论治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呃逆的现代西医认识 | 第31-33页 |
·定义 | 第31页 |
·膈神经与膈肌的解剖 | 第31-32页 |
·呃逆的发病原因 | 第32页 |
·呃逆的临床分型 | 第32页 |
·治疗方法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呃逆的现代辨治经验 | 第33-36页 |
·经方化裁 | 第33-34页 |
·自拟方 | 第34-36页 |
·辨证分型治疗 | 第36页 |
第四节 呃逆的现代各类疗法研究概述 | 第36-44页 |
1. 呃逆现代治疗研究进展梳理 | 第37-40页 |
·单一疗法 | 第37-38页 |
·灸法 | 第38页 |
·穴位贴敷 | 第38页 |
·指压体穴疗法 | 第38页 |
·穴位注射 | 第38页 |
·电针疗法 | 第38-39页 |
·眼针疗法 | 第39页 |
·耳穴压丸疗法 | 第39页 |
·灌肠疗法 | 第39页 |
·O 吸疗法 | 第39页 |
·刮痧疗法 | 第39-40页 |
·呼吸导引疗法 | 第40页 |
2. 数据分析与规律探讨 | 第40-43页 |
·治疗方案统计分析与规律探讨 | 第40页 |
·方法选择 | 第40-41页 |
·穴位选择 | 第41-42页 |
·穴位选择现代与古代横向比较 | 第42-43页 |
3. 小结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