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选题背景与价值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页 |
四、论文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理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的基本概念 | 第13-15页 |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概念 | 第13-15页 |
二、国家侵权精神损害的一般特征 | 第15页 |
第三节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演变、救济方式及功能 | 第15-19页 |
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演变 | 第15-16页 |
二、国家侵权精神损害的救济方式 | 第16-17页 |
三、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规范分析 | 第19-29页 |
第一节 国家赔偿与民事赔偿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差异性 | 第19-22页 |
一、国家赔偿与民事赔偿制度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 第19-21页 |
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域内、域外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比较分析 | 第22-29页 |
一、域内、域外精神损害程度的分析 | 第22-26页 |
二、域内、域外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分析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实证分析 | 第29-36页 |
第一节 精神损害程度之“造成严重后果”的分析 | 第29-33页 |
一、“朱红蔚申请无罪逮捕国家赔偿案” | 第29-31页 |
二、“浙江张辉、张高平国家赔偿案” | 第31-32页 |
三、“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国家赔偿案” | 第32页 |
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件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支付“相应”精神损害抚慰金之个案考量因素 | 第33-36页 |
第四章 我国国家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确定 | 第36-41页 |
第一节 精神损害抚慰金之性质与定位 | 第36-37页 |
一、抚慰金之性质 | 第36页 |
二、抚慰金在国家赔偿中的定位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精神损害之“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件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相应”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确定之考量 | 第38-41页 |
一、区分损害 | 第38-39页 |
二、法官酌定 | 第39-40页 |
三、限额赔偿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