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岩体蚀变特征及工程地质特性影响研究--以大岗山坝区岩体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3-24页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蚀变作用类型研究第14-16页
        1.2.2 蚀变岩石矿物学研究第16-17页
        1.2.3 蚀变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第17-19页
        1.2.4 岩体流变特性的研究第19-20页
        1.2.5 存在问题及创新点第20-2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第24-35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24-28页
        2.1.1 大地构造部位第24-25页
        2.1.2 区域构造格局第25-26页
        2.1.3 区域地层及岩浆岩第26-27页
        2.1.4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第27-28页
    2.2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第28-33页
        2.2.1 地形地貌第28页
        2.2.2 地层岩性第28-29页
        2.2.3 地质构造第29-32页
        2.2.4 地应力条件第32-33页
        2.2.5 水文地质条件第33页
    2.3 蚀变环境研究第33-35页
第3章 坝区岩体原生建造特征第35-43页
    3.1 花岗岩建造特征第35-38页
        3.1.1 花岗岩类型及分布特征第35-36页
        3.1.2 岩石学特征第36-38页
    3.2 辉绿岩建造特征第38-43页
        3.2.1 岩脉分布及成生环境第38-41页
        3.2.2 岩石学特征第41-43页
第4章 坝区花岗岩蚀变特征研究第43-73页
    4.1 花岗岩热液蚀变特征研究第43-51页
        4.1.1 钾长石化蚀变第44-47页
        4.1.2 绢云母~绿泥石化蚀变第47-50页
        4.1.3 热液蚀变岩岩石矿物学差异分析第50-51页
    4.2 花岗岩动力构造蚀变特征研究第51-56页
        4.2.1 断层发育特征第51-52页
        4.2.2 断层带的石英~绿帘石化蚀变第52-56页
    4.3 花岗岩风化蚀变特征研究第56-71页
        4.3.1 坝区风化作用类型及控制因素第56-59页
        4.3.2 坝区风化蚀变岩发育分布特征第59-63页
        4.3.3 风化蚀变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研究第63-71页
    4.4 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坝区辉绿岩脉蚀变特征研究第73-101页
    5.1 辉绿岩蚀变程度划分及岩石学特征研究第73-87页
        5.1.1 蚀变程度划分第73-76页
        5.1.2 岩石学特征研究第76-87页
    5.2 岩脉式断层发育及性状特征研究第87-90页
        5.2.1 岩脉式断层发育特征研究第87-88页
        5.2.2 空间展布对岩脉性状的影响第88-90页
    5.3 辉绿岩构造蚀变及蚀变泥化带形成机制第90-95页
        5.3.1 动力构造蚀变机制第90-94页
        5.3.2 泥化带成因机制第94-95页
    5.4 蚀变辉绿岩的工程地质分类第95-99页
        5.4.1 各组岩脉工程类别第95-99页
        5.4.2 泥化带工程类别第99页
    5.5 小结第99-101页
第6章 蚀变对岩石(体)物理力学特性影响研究第101-137页
    6.1 蚀变对岩石物理水理性质的影响第101-108页
        6.1.1 热液蚀变花岗岩物理水理特性第101-103页
        6.1.2 风化蚀变花岗岩物理水理特性第103-105页
        6.1.3 构造蚀变辉绿岩物理水理特性第105-107页
        6.1.4 构造蚀变石英-绿帘石化花岗岩物理水理特性第107-108页
    6.2 蚀变对岩石(体)强度特性的影响第108-124页
        6.2.1 试验手段及方法第108-109页
        6.2.2 热液蚀变花岗岩强度特性第109-112页
        6.2.3 风化蚀变花岗岩强度特性第112-116页
        6.2.4 构造蚀变辉绿岩强度特性第116-120页
        6.2.5 构造蚀变石英-绿帘石化花岗岩及蚀变带强度特性第120-124页
    6.3 蚀变对岩体变形特性的影响第124-135页
        6.3.1 热液蚀变花岗岩体变形特性第125-127页
        6.3.2 风化蚀变花岗岩体变形特性第127-131页
        6.3.3 构造蚀变辉绿岩体变形特性第131-135页
    6.4 小结第135-137页
第7章 蚀变辉绿岩蠕变特性研究第137-166页
    7.1 概述第137-138页
    7.2 试验设备、方法及成果计算第138-140页
        7.2.1 试验设备第138-139页
        7.2.2 试验方法第139页
        7.2.3 试验成果计算第139-140页
    7.3 碎裂化辉绿岩压缩蠕变试验第140-153页
        7.3.1 试验点地质条件第140-141页
        7.3.2 变形~时间关系曲线分析第141-147页
        7.3.3 长期压缩蠕变强度第147-149页
        7.3.4 变形模量分析第149-151页
        7.3.5 蠕变本构模型第151-153页
    7.4 软弱岩带压缩蠕变试验第153-160页
        7.4.1 试验点地质条件第153页
        7.4.2 变形~时间关系曲线分析第153-157页
        7.4.3 长期压缩蠕变强度第157-158页
        7.4.4 变形模量分析第158-159页
        7.4.5 蠕变本构模型第159-160页
    7.5 蠕变特性差异研究第160-164页
        7.5.1 蚀变差异分析第160-162页
        7.5.2 蠕变特性差异分析第162-164页
    7.6 小结第164-166页
第8章 蚀变岩岩体质量分级及可利用性研究第166-187页
    8.1 岩体质量分级标准第166-168页
    8.2 蚀变岩岩体质量分级指标第168-179页
        8.2.1 蚀变岩岩石强度第168-169页
        8.2.2 蚀变岩岩体结构特征第169-172页
        8.2.3 岩体纵波速及完整性系数第172-176页
        8.2.4 蚀变岩体质量综合分级第176-179页
    8.3 蚀变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第179-180页
    8.4 蚀变岩体可利用性研究第180-185页
        8.4.1 岩体可利用性依据第180-182页
        8.4.2 蚀变岩体可利用性分析第182-185页
    8.5 小结第185-187页
结论第187-190页
致谢第190-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1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页岩气储层特征及测井评价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城镇影像的Contourlet域图像融合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