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临床研究 | 第9-22页 |
| 一、病例选择 | 第9-11页 |
| (一)一般资料 | 第9-10页 |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 (一)研究设计 | 第11-14页 |
| (二) 观察指标 | 第14-15页 |
| (三) 统计学方法 | 第15页 |
| 三、研究结果 | 第15-21页 |
| (一)治疗前后黄褐斑皮损积分、中医兼证积分组内比较 | 第15-16页 |
| (二)治疗后黄褐斑皮损积分改变情况 | 第16-19页 |
| (三)治疗后中医兼证评分改变情况 | 第19-21页 |
| 四、不良反应及分析 | 第21-22页 |
| 讨论 | 第22-31页 |
| 一、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22-24页 |
| (一)关于病名的认识 | 第22页 |
| (二)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2-24页 |
| 二、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24-25页 |
| (一)黄褐斑与内分泌的关系 | 第24页 |
| (二)黄褐斑与紫外线的关系 | 第24页 |
| (三)黄褐斑与自由基的关系 | 第24-25页 |
| (四)黄褐斑与局部微生物的关系 | 第25页 |
| (五)黄褐斑与其他 | 第25页 |
| 三、选择正交设计方案的依据 | 第25-26页 |
| 四、选穴依据 | 第26-27页 |
| (一)体针选穴 | 第26页 |
| (二)腹针选穴 | 第26-27页 |
| 五、结果探讨 | 第27-31页 |
| (一)结果分析 | 第27页 |
| (二)机理探讨 | 第27-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综述 | 第35-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附录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发表论文 | 第4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