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基本思路 | 第17页 |
1.4.2 创新点 | 第17-19页 |
2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2.1 手机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 第19-21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 第21页 |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 第21-23页 |
3 手机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3.1 手机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 | 第23-26页 |
3.1.1 交往方面 | 第23-24页 |
3.1.2 学习方面 | 第24-25页 |
3.1.3 价值观方面 | 第25-26页 |
3.1.4 道德观方面 | 第26页 |
3.2 手机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第26-30页 |
3.2.1 主客体之间双向互动 | 第26-27页 |
3.2.2 社会化与个性化相互统一 | 第27-28页 |
3.2.3 国际化与民族化双效互动 | 第28-29页 |
3.2.4 科学化与现代化协同共进 | 第29-30页 |
4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影响及原因分析 | 第30-41页 |
4.1 手机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 第30-33页 |
4.1.1 随身性:促进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常态化 | 第30页 |
4.1.2 时效性:提高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率 | 第30-31页 |
4.1.3 整合性: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 | 第31-32页 |
4.1.4 交互性:促进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 | 第32-33页 |
4.2 手机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33-37页 |
4.2.1 随身性:容易诱发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 | 第34页 |
4.2.2 时效性: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 第34-35页 |
4.2.3 整合性: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 | 第35页 |
4.2.4 交互性:弱化了教育主体的作用 | 第35-37页 |
4.3 思想政治教育对手机媒体的能动作用 | 第37-39页 |
4.3.1 政治维度:净化手机媒体的政治风气 | 第37-38页 |
4.3.2 经济维度:促进手机媒体的经济发展 | 第38页 |
4.3.3 文化维度: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 第38-39页 |
4.3.4 管理维度:开创新的管理模式 | 第39页 |
4.4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4.4.1 内部原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 第39-40页 |
4.4.2 外部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第40-41页 |
5 手机媒体时代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 第41-47页 |
5.1 手机媒体时代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 第41-42页 |
5.1.1 坚持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视角 | 第41-42页 |
5.1.2 坚持世界历史的理论视角 | 第42页 |
5.2 手机媒体时代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第42-44页 |
5.2.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 | 第43-44页 |
5.2.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载体 | 第44页 |
5.3 手机媒体时代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 第44-47页 |
5.3.1 加强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运用 | 第45-46页 |
5.3.2 加大对大众传播理论的运用 | 第46-47页 |
6 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