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2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
        1.2.3 研究评述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17-19页
        1.4.1 基本思路第17页
        1.4.2 创新点第17-19页
2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概述第19-23页
    2.1 手机媒体的概念与特征第19-21页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特征第21页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特征第21-23页
3 手机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第23-30页
    3.1 手机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第23-26页
        3.1.1 交往方面第23-24页
        3.1.2 学习方面第24-25页
        3.1.3 价值观方面第25-26页
        3.1.4 道德观方面第26页
    3.2 手机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第26-30页
        3.2.1 主客体之间双向互动第26-27页
        3.2.2 社会化与个性化相互统一第27-28页
        3.2.3 国际化与民族化双效互动第28-29页
        3.2.4 科学化与现代化协同共进第29-30页
4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影响及原因分析第30-41页
    4.1 手机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第30-33页
        4.1.1 随身性:促进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常态化第30页
        4.1.2 时效性:提高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率第30-31页
        4.1.3 整合性: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第31-32页
        4.1.4 交互性:促进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第32-33页
    4.2 手机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第33-37页
        4.2.1 随身性:容易诱发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第34页
        4.2.2 时效性: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第34-35页
        4.2.3 整合性: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第35页
        4.2.4 交互性:弱化了教育主体的作用第35-37页
    4.3 思想政治教育对手机媒体的能动作用第37-39页
        4.3.1 政治维度:净化手机媒体的政治风气第37-38页
        4.3.2 经济维度:促进手机媒体的经济发展第38页
        4.3.3 文化维度: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第38-39页
        4.3.4 管理维度:开创新的管理模式第39页
    4.4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的原因分析第39-41页
        4.4.1 内部原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第39-40页
        4.4.2 外部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40-41页
5 手机媒体时代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第41-47页
    5.1 手机媒体时代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第41-42页
        5.1.1 坚持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视角第41-42页
        5.1.2 坚持世界历史的理论视角第42页
    5.2 手机媒体时代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第42-44页
        5.2.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第43-44页
        5.2.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载体第44页
    5.3 手机媒体时代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第44-47页
        5.3.1 加强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运用第45-46页
        5.3.2 加大对大众传播理论的运用第46-47页
6 小结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附录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研究
下一篇:贵州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研究--以清镇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