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2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7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23-26页 |
第一章 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传统媒介时代的困境 | 第26-35页 |
第一节 参与民主理论 | 第26-30页 |
一、兴起背景 | 第26-27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三、对微传播时代公民参与的价值和启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传统媒介时代公民参与的困境 | 第30-35页 |
一、渠道困境:单向传播和被动式参与 | 第32-33页 |
二、身份困境:“喉舌论”和边缘式参与 | 第33页 |
三、制度困境:常态机制缺位和短暂式参与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微传播时代公民参与的结构性分析 | 第35-49页 |
第一节 微博的节点传播形态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微传播时代公民参与的特征 | 第37-39页 |
一、参与格局的节点化和开放化 | 第37-38页 |
二、参与结构的非中介化和交互化 | 第38页 |
三、参与行为的集体化和行动化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微传播时代公民参与的表现类型 | 第39-44页 |
一、政府主导型 | 第39-41页 |
二、民间主导型 | 第41-42页 |
三、组织主导型 | 第42-44页 |
第四节 微传播时代公民参与的模式——以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为例 | 第44-49页 |
一、信息发布阶段 | 第45-46页 |
二、媒体跟进阶段 | 第46-47页 |
三、政府应对阶段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微传播时代公民参与的冷思考 | 第49-56页 |
第一节 微传播的结构性缺陷 | 第49-53页 |
一、主体分化:参与的不均衡问题 | 第49-51页 |
二、公共空间:离理想的公共领域还有多远? | 第51-52页 |
三、实名制:表达自由和信息控制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微传播的功能性缺陷 | 第53-56页 |
一、群体极化:参与的非理性问题 | 第53-54页 |
二、把关人缺失:参与的无序性问题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完善和保障微传播时代公民参与的途径 | 第56-61页 |
第一节 跨越“数字鸿沟”推动微博公民参与均衡化 | 第56-57页 |
一、加强偏远贫困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第56-57页 |
二、培养老年群体的上网能力 | 第57页 |
第二节 完善法律体系为公民参与提供制度保障 | 第57-58页 |
一、出台微博专门法 | 第57-58页 |
二、完善微博问政制度 | 第58页 |
第三节 培养公民意识引导公民参与有序进行 | 第58-59页 |
一、开展宣传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 第58-59页 |
二、培养具有参与意识的参与型公民 | 第59页 |
第四节 加强微博参与和其他政治参与形式的结合和补充 | 第59-61页 |
一、与信息公开制度相结合 | 第59-60页 |
二、与听证制度相结合 | 第60页 |
三、与信访制度相结合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