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地域分布与中心建构:五代十国文学版图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引言第6-11页
    一、五代十国文学版图的研究意义第6-8页
    二、五代十国的时间断限第8-11页
上篇 文学版图之静态呈现:五代十国文人、家族的地域分布第11-70页
    一、五代十国文人籍贯分布表第14-27页
    二、扩散与失衡:五代十国文人的地域分布第27-34页
        (一) 扩散性第27-30页
        (二) 不平衡性第30-34页
    三、五代十国文学家族地域分布表第34-38页
    四、新“三足”之势:五代十国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第38-62页
        (一) 江南东道家族集聚第39-46页
        (二) 中原地区优势持续第46-51页
        (三) 江南西道异军突起第51-62页
    五、唐宋文人籍贯变迁第62-70页
下篇 文学版图之动态演变:五代十国文学中心的变迁第70-123页
    一、五代十国前期离心运动下的多中心格局第71-102页
        (一) 前蜀成都文学中心第73-82页
        (二) 福州-泉州文学中心第82-88页
        (三) 庐山-西山-仰山文学中心第88-98页
        (四) 九华山文学中心第98-102页
    二、五代十国后期向心运动下的三主二副格局第102-123页
        (一) 后蜀成都文学中心第103-105页
        (二) 南唐金陵-庐山文学中心第105-115页
        (三) 马楚长沙-衡山文学中心第115-123页
结语第123-125页
征引文献第125-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2页
附录一 五代十国文人名录第142-1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5-176页
致谢第176-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易会通之阴阳理论研究
下一篇:益气活血法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