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8页 |
1.1 C_3植物FvCB模型理论 | 第21-29页 |
1.1.1 Rubisco酶活性限制阶段 | 第21-24页 |
1.1.2 Ru BP再生速率限制阶段 | 第24-25页 |
1.1.3 磷酸丙糖转运限制阶段 | 第25-27页 |
1.1.4 叶肉导度 | 第27页 |
1.1.5 参数拟合 | 第27-28页 |
1.1.6 参数的温度相关性 | 第28-29页 |
1.2 叶绿素荧光与FvCB模型 | 第29-30页 |
1.2.1 叶绿素荧光 | 第29页 |
1.2.2 叶绿素荧光与FvCB模型 | 第29-30页 |
1.3 FvCB模型在叶片光合生理对环境因子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4页 |
1.3.1 光照 | 第30-31页 |
1.3.2 CO_2浓度 | 第31-32页 |
1.3.3 温度 | 第32-33页 |
1.3.4 干旱或盐胁迫 | 第33页 |
1.3.5 叶片N含量 | 第33-34页 |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4.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34-35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1.6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 第37-38页 |
第二章 不同光脉冲方案对光下最大荧光参数及其计算参数的影响 | 第38-5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9-40页 |
2.1.2 RF方案与MPF方案 | 第40-41页 |
2.1.3 叶绿素荧光与气体交换数据测量 | 第41页 |
2.1.4 数据拟合与处理 | 第41-4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2.2.1 基于RF方案与MPF方案的F_m′和 Φ_(PSⅡ)比较 | 第43-44页 |
2.2.2 基于RF方案与MPF方案的J和J_(max)比较 | 第44-46页 |
2.2.3 基于RF方案与MPF方案的g_m和C_c的比较 | 第46-47页 |
2.3 讨论 | 第47-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基于FvCB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光响应曲线模拟研究 | 第50-6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51页 |
3.1.2 叶绿素荧光数据与气体交换数据测量 | 第51-52页 |
3.1.3 FvCB光合模型 | 第52-53页 |
3.1.4 气体交换数据和(或)荧光同步数据的模拟 | 第53-5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3.2.1 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同步数据的光合生理生化模型模拟 | 第54-57页 |
3.2.2 V_(cmax)、J_(max)和g_m—A/PAR曲线、A/C_i曲线和A/PAR-A/C_i曲线 | 第57-59页 |
3.2.3 V_(cmax)、J_(max)和g_m—荧光A/PAR曲线、荧光A/C_i曲线和荧光A/PAR-A/C_i曲线 | 第59-60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60-62页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基于FvCB模型的几种草本和木本植物光合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63-7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64页 |
4.1.2 CO_2响应曲线测量 | 第64页 |
4.1.3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C_3植物FvCB光合模型 | 第64-65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6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4.2.1 A/Ci曲线的FvCB模型模拟分析 | 第65-67页 |
4.2.2 7 种木本植物光合参数比较 | 第67-68页 |
4.2.3 4 种草本植物光合参数比较 | 第68-69页 |
4.2.4 不同生活型植物光合参数比较 | 第69-70页 |
4.3 讨论 | 第70-71页 |
4.4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基于FvCB扩展模型的不同CO_2浓度和光强下叶片光合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73-9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74页 |
5.1.2 叶绿素荧光与气体交换数据测量 | 第74-75页 |
5.1.3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FvCB扩展模型 | 第75页 |
5.1.4 光合数据的模型模拟及数据统计分析 | 第75-7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6-90页 |
5.2.1 不同CO_2浓度下苦槠、青冈和乌桕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变化 | 第76-77页 |
5.2.2 不同CO_2浓度下苦槠、青冈和乌桕叶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的光响应变化 | 第77-80页 |
5.2.3 不同CO_2浓度下苦槠、青冈和乌桕叶片光系统Ⅱ电子传递速率的光响应变化 | 第80页 |
5.2.4 不同CO_2浓度对苦槠、青冈和乌桕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80-84页 |
5.2.5 不同光强下苦槠、青冈和乌桕叶片净光合速率的Ci响应变化 | 第84-85页 |
5.2.6 不同光强下苦槠、青冈和乌桕叶片气孔导度和光系统Ⅱ电子传递速率的C_i响应变化 | 第85-87页 |
5.2.7 不同光强对苦槠、青冈和乌桕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87-90页 |
5.3 讨论 | 第90-92页 |
5.4 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基于FvCB模型的气体交换数据在线分析平台的构建 | 第93-106页 |
6.1 FvCB模型的核心算法程序 | 第94-95页 |
6.2 基于FvCB模型的“光合中国”在线分析平台设计思路 | 第95-96页 |
6.2.1“光合中国”在线分析平台的需求分析 | 第95页 |
6.2.2“光合中国”在线分析平台的设计思路 | 第95-96页 |
6.3 构建在线平台所需的Web技术 | 第96页 |
6.4 基于FvCB模型的“光合中国”在线分析平台技术实现 | 第96-105页 |
6.4.1“光合中国”在线分析平台的总体实现 | 第96-98页 |
6.4.2 前台的实现 | 第98-99页 |
6.4.3 后台的实现 | 第99页 |
6.4.4 输入数据说明 | 第99-101页 |
6.4.5 输出结果说明 | 第101-105页 |
6.5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6-110页 |
7.1 不同光脉冲方案对光下最大荧光参数及其计算参数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7.2 基于FvCB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光响应曲线模拟研究 | 第107页 |
7.3 基于FvCB模型的几种草本和木本植物光合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107-108页 |
7.4 基于FvCB及其扩展模型的不同CO_2浓度和光强下植物光合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108页 |
7.5 基于FvCB模型的气体交换数据在线分析平台的构建 | 第108-109页 |
7.6 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1页 |
附录 | 第121-125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