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20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光动力学治疗 | 第8-13页 |
1.2.1 简介 | 第8-9页 |
1.2.2 光波长的选择 | 第9页 |
1.2.3 细胞毒性的产生的机理 | 第9-10页 |
1.2.4 光动力治疗的过程 | 第10-11页 |
1.2.5 光敏剂的发展 | 第11-13页 |
1.3 酞菁类光敏剂的性质和合成方法 | 第13-16页 |
1.3.1 酞菁类光敏剂的结构及光学特性 | 第13-14页 |
1.3.2 酞菁类光敏剂的水溶性和聚集性问题 | 第14-15页 |
1.3.3 酞菁类光敏剂的合成方法 | 第15-16页 |
1.4 酞菁类光敏剂在光动力学治疗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5 光敏剂的光动力学原理 | 第18页 |
1.5.1 目标分子的靶向修饰 | 第18页 |
1.5.2 目标分子的两亲性修饰 | 第18页 |
1.6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 第18-2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0-33页 |
2.1 材料仪器 | 第20-22页 |
2.1.1 材料和试剂 | 第20-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2-23页 |
2.3 固相RGD的合成及PEG化修饰 | 第23-25页 |
2.3.1 固相RGD的合成 | 第23-24页 |
2.3.2 固相RGD的PEG化修饰 | 第24-25页 |
2.4 二氯硅酞菁的轴向修饰合成 | 第25-28页 |
2.4.1 化合物SPD-PQ的合成 | 第25-26页 |
2.4.2 化合物SPD-COOH的合成 | 第26页 |
2.4.3 化合物SPD-RGD的合成 | 第26-27页 |
2.4.4 化合物SPD-Linker-RGD的合成 | 第27页 |
2.4.5 化合物SPD-(Linker)_2-RGD的合成 | 第27-28页 |
2.4.6 化合物SPD-Glu-(Linker)_2-RGD的合成 | 第28页 |
2.5 酞菁小分子光敏剂的活性测定 | 第28-30页 |
2.5.1 酞菁硅小分子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28-29页 |
2.5.2 酞菁硅小分子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29页 |
2.5.3 酞菁硅小分子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29-30页 |
2.5.4 酞菁硅小分子荧光寿命和衰减曲线的测定 | 第30页 |
2.6 酞菁硅小分子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30-33页 |
2.6.1 细胞水平活性测定 | 第30-31页 |
2.6.2 生物水平活性测定 | 第31-33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33-57页 |
3.1 酞菁硅轴向分子的设计结果分析 | 第33页 |
3.2 酞菁硅轴向分子的合成结果分析 | 第33-47页 |
3.2.1 固相合成RGD及PEG化分子的数据表征分析 | 第34-39页 |
3.2.2 液相合成修饰硅酞菁的数据表征分析 | 第39-47页 |
3.3 酞菁硅的光谱性质结果分析 | 第47-55页 |
3.3.1 酞菁硅的电子吸收光谱和聚集性质分析 | 第47-50页 |
3.3.2 酞菁硅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分析 | 第50-55页 |
3.4 酞菁硅的生物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3.4.1 酞菁硅的细胞Mtt实验分析 | 第55-56页 |
3.4.2 酞菁硅的动物活体成像分析 | 第56-57页 |
4 结论 | 第57-58页 |
5 展望 | 第58-5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8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