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高校教师体质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2 成年人体质状况研究 | 第12-21页 |
2.2.1 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研究 | 第13-14页 |
2.2.2 骨密度研究 | 第14-16页 |
2.2.3 血管机能研究 | 第16-17页 |
2.2.4 身体成分研究 | 第17-19页 |
2.2.5 身体成分与血管机能的相关性研究 | 第19-21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1-36页 |
3.1 男、女性教师体质状况 | 第22-31页 |
3.1.1 20-59岁教师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状况 | 第22-24页 |
3.1.2 20-59岁教师骨密度状况 | 第24-25页 |
3.1.3 20-69岁教师血管机能状况 | 第25-28页 |
3.1.4 20-69岁教师身体成分状况 | 第28-31页 |
3.2 20-69岁教师身体成分与血管机能相关性 | 第31-36页 |
3.2.1 20-69岁男性教师身体成分与血管机能相关性 | 第31-33页 |
3.2.2 20-69岁女性教师身体成分与血管机能相关性 | 第33-35页 |
3.2.3 20-69岁教师身体成分与血管机能相关性的年龄趋势 | 第35-36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6-43页 |
4.1 特定职业人群体质状况研究的探讨 | 第36页 |
4.2 2014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体质状况与全国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4.3 作为健康预测新指标的握力与本研究结果的综合讨论 | 第37-38页 |
4.4 动脉粥样硬化无创性预测指标及本研究中血管机能测试结果的分析 | 第38-39页 |
4.5 腹型肥胖与内脏脂肪增加的危害 | 第39-40页 |
4.6 动脉粥样硬化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 | 第40-43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5.1 结论 | 第43-44页 |
5.2 建议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