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1.1 概述 | 第15页 |
1.2 LM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1.3 LM的危害 | 第15-16页 |
1.4 LM的致病机理 | 第16-20页 |
1.4.1 毒力因子 | 第16-18页 |
1.4.2 生物膜 | 第18-19页 |
1.4.3 群体感应 | 第19-20页 |
1.4.4 侵染细胞的能力 | 第20页 |
1.5 LM的检测技术 | 第20-24页 |
1.5.1 传统分离检测技术 | 第20-21页 |
1.5.2 PCR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1.5.3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 | 第22页 |
1.5.4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 第22页 |
1.5.5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 | 第22-24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2 群体感应抑制剂对单增李斯特菌菌落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25-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26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2.1 测定QSI最小抑菌浓度及最低致死剂量 | 第26-27页 |
2.2.2 QSI对LM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7页 |
2.2.3 QSI对LM总蛋白及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4 QSI与抗生素抑菌效果的比较 | 第28页 |
2.2.5 QSI对LM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1页 |
2.3.1 MIC和MBC的确定 | 第30页 |
2.3.2 LM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0-31页 |
2.3.3 LM总蛋白及多糖含量变化曲线的测定 | 第31-34页 |
2.3.4 QSI与抗生素抑菌效果的比较 | 第34-36页 |
2.3.5 QSI作用下LM生物膜形成的研究 | 第36-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群体感应抑制剂对单增李斯特菌侵染细胞的影响 | 第43-5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3.1.1 实验菌株和细胞 | 第43页 |
3.1.2 实验试剂及主要耗材 | 第43-44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3.2.1 单增李斯特菌的增菌培养 | 第44页 |
3.2.2 Caco-2细胞的培养 | 第44-45页 |
3.2.3 细胞增殖实验 | 第45页 |
3.2.4 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 第45-46页 |
3.2.5 细菌黏附性测定 | 第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3.3.1 MTT检测细胞增殖毒性 | 第46-47页 |
3.3.2 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 第47-48页 |
3.3.3 QSI作用下LM黏附率的测定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单增李斯特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0-6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4.1.1 主要菌种和实验动物 | 第50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50-51页 |
4.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1-60页 |
4.2.1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 第51-54页 |
4.2.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4页 |
4.2.3 iap基因的扩增 | 第54-55页 |
4.2.4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55页 |
4.2.5 重组蛋白p60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 第55-57页 |
4.2.6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7页 |
4.2.7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57-58页 |
4.2.8 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及其与磁珠的偶联 | 第58页 |
4.2.9 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8-59页 |
4.2.10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9页 |
4.2.11 ELISA方法的特异性检测 | 第59-60页 |
4.2.12 ELISA方法的重复性检测 | 第60页 |
4.2.13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第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8页 |
4.3.1 iap基因的扩增 | 第60-62页 |
4.3.2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62-63页 |
4.3.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特异性鉴定 | 第63-64页 |
4.3.4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64页 |
4.3.5 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64-65页 |
4.3.6 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5-66页 |
4.3.7 ELISA方法的特异性检测 | 第66页 |
4.3.8 ELISA方法的重复性检测 | 第66-67页 |
4.3.9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5.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