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银纬CO分子云HSVMT27观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0-12页 |
第二章 观测与数据获取 | 第12-18页 |
2.1 13.7m望远镜观测系统 | 第12-13页 |
2.1.1 系统简介及检测 | 第12页 |
2.1.2 辅助仪器及观测要求 | 第12-13页 |
2.2 观测前综合测试 | 第13-14页 |
2.2.1 焦距调节 | 第13页 |
2.2.2 望远镜指向、主波束效率与口面向率 | 第13页 |
2.2.3 间隔矩阵和功率矩阵测试 | 第13-14页 |
2.2.4 月面效率 | 第14页 |
2.3 数据基础 | 第14-15页 |
2.3.1 波束及其大小的测量 | 第14页 |
2.3.2 谱线的频率与强度 | 第14-15页 |
2.4 HSVMT27观测前OFF点的准备 | 第15-16页 |
2.5 OTF观测模式下谱线数据的记录 | 第16页 |
2.6 HSVMT27观测数据构成及观测成果 | 第16-18页 |
2.6.1 CO的同位素分子谱线数据 | 第16-17页 |
2.6.2 HSVMT27的观测成果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利用GILDAS进行数据处理 | 第18-20页 |
3.1 谱线处理程序GILDAS简介 | 第18页 |
3.2 谱线原初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3.3 数据结果成图 | 第19-20页 |
第四章 HSVMT27分子云的观测结果 | 第20-30页 |
4.1 分子云大致分布 | 第20-22页 |
4.1.1 红外数据对比 | 第20-22页 |
4.1.2 速度成分 | 第22页 |
4.2 视向速度分布 | 第22-24页 |
4.3 分子云的物理量 | 第24-26页 |
4.3.1 激发温度 | 第24页 |
4.3.2 质量 | 第24-26页 |
4.4 致密核结构 | 第26-28页 |
4.5 中速气体 | 第28-30页 |
4.5.1 第二象限HI气体分布 | 第28-29页 |
4.5.2 中速分子成分 | 第29-30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第30-36页 |
5.1 HSVMT27的恒星形成与演化阶段 | 第30-31页 |
5.2 云核的旋转 | 第31-33页 |
5.3 能量密度探讨 | 第33-34页 |
5.4 丝状体结构 | 第34-3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6-38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36-37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一 | 第40-48页 |
附录二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5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