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0.1 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0.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13页 |
第1章 《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的国家理论 | 第13-20页 |
1.1 《法哲学原理》问世的思想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旧伦理体系的瓦解 | 第13-14页 |
1.1.2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黑格尔的国家观念及其本质 | 第15-20页 |
1.2.1 国家观念在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地位 | 第15-16页 |
1.2.2 国家理性 | 第16-18页 |
1.2.3 认识国家的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国家理论的起因及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批判的起因:物质利益的困惑 | 第20-21页 |
2.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克罗茨纳赫时期的理论研究 | 第22页 |
2.2.2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3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 | 第24-38页 |
3.1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 第24-30页 |
3.1.1 市民社会概念的不同内涵 | 第24-26页 |
3.1.2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26-28页 |
3.1.3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观念的提出 | 第28-30页 |
3.2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内部制度本身”的批判 | 第30-35页 |
3.2.1 马克思重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3.2.2 马克思揭示私有财产对国家的决定性作用 | 第31-32页 |
3.2.3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所推崇的君主立宪制度 | 第32-35页 |
3.3 马克思对黑格尔泛逻辑神秘主义的批判 | 第35-38页 |
3.3.1 泛逻辑神秘主义在《法哲学原理》中的体现 | 第35-36页 |
3.3.2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泛逻辑神秘主义”所取得的进步 | 第36-38页 |
第4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批判的意义 | 第38-41页 |
4.1 理论意义 | 第38-39页 |
4.2 现实意义 | 第39-41页 |
4.2.1 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借鉴意义 | 第39页 |
4.2.2 马克思人民主权和民主法治思想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