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社会转型期,非政府组织力量逐渐崛起 | 第9-10页 |
1.1.2 宗教非政府组织功能独特并作用显著 | 第10页 |
1.1.3 中国历史上的基督教慈善活动 | 第10-12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1.2.1 宗教非政府组织 | 第12-13页 |
1.2.2 基督教非政府组织 | 第13-14页 |
1.2.3 慈善与公益 | 第14-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视角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及关注问题 | 第20-23页 |
1.5.1 参与观察法 | 第20-22页 |
1.5.2 档案研究法 | 第22-23页 |
1.5.3 关注问题 | 第23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1.6.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1.6.2 现实意义 | 第23-25页 |
第2章 爱德基金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情况 | 第25-34页 |
2.1 爱德基金会简介 | 第25-28页 |
2.1.1 应时代要求成立 | 第25页 |
2.1.2 关注贫困落后地区 | 第25-26页 |
2.1.3 体现基督教文化特征 | 第26-28页 |
2.2 公益项目运行模式 | 第28-34页 |
2.2.1 与政府互动过程体现组织地位 | 第28-29页 |
2.2.2 企业化决策方式 | 第29页 |
2.2.3 项目开发联动地方执行方 | 第29-30页 |
2.2.4 资金募集依赖渠道从海外资源转向国内网络 | 第30-31页 |
2.2.5 公益理念体现宗教性与国际化 | 第31-32页 |
2.2.6 项目生成产业化 | 第32页 |
2.2.7 专业化评估体系 | 第32-34页 |
第3章 爱德基金会参与社会公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41页 |
3.1 存在问题 | 第34-39页 |
3.1.1 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 第34页 |
3.1.2 缺乏企业筹资的劝募能力 | 第34-36页 |
3.1.3 过度依赖网络筹款平台 | 第36-37页 |
3.1.4 缺乏整合个体捐赠人参与公益的能力 | 第37-39页 |
3.2 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3.2.1 宗教非政府组织宣传不够 | 第39页 |
3.2.2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 第39页 |
3.2.3 国内公众公益思维有待开发 | 第39-40页 |
3.2.4 爱德自身条件及能力 | 第40-41页 |
第4章 爱德基金会对其它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启示 | 第41-47页 |
4.1 打破宗教背景神秘感 | 第41-42页 |
4.2 公益项目向产业化与专业化发展 | 第42-44页 |
4.3 宗教服务融入社会发展 | 第44页 |
4.4 发扬宗教精神与培育公民精神 | 第44-47页 |
4.4.1 公益项目培养公民精神 | 第45页 |
4.4.2 非政府组织搭建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互动桥梁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