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物强化氨法脱碳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的捕集方法 | 第12-16页 |
1.2.1 燃烧前脱碳 | 第12-13页 |
1.2.2 燃烧中脱碳 | 第13-14页 |
1.2.3 化学链燃烧技术 | 第14页 |
1.2.4 燃烧后脱碳 | 第14-16页 |
1.3 化学法吸收CO_2的优化途径 | 第16-18页 |
1.3.1 传质设备优化 | 第16-17页 |
1.3.2 吸收剂优化选择 | 第17-18页 |
1.4 微细颗粒物对气液传质影响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1 微细颗粒对气液传质影响研究 | 第18-21页 |
1.4.2 微细颗粒物增强气液传质机理 | 第21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与方法 | 第23-29页 |
2.1 实验设备 | 第23-24页 |
2.1.1 红外CO_2气体分析仪 | 第23页 |
2.1.2 pH酸度计 | 第23页 |
2.1.3 电子称 | 第23-24页 |
2.2 试剂 | 第24-25页 |
2.3 实验原理 | 第25-26页 |
2.4 纳米流体的制备 | 第26页 |
2.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26-27页 |
2.6 实验误差分析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鼓泡塔烟气脱碳实验研究 | 第29-39页 |
3.1 实验系统 | 第29-30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30-31页 |
3.2.1 实验工况 | 第30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3.3 纳米颗粒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第31-35页 |
3.4 不同TiO_2固含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 氨水浓度的影响 | 第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双接触式液柱塔烟气脱碳实验研究 | 第39-51页 |
4.1 实验系统 | 第39-40页 |
4.2 实验方案 | 第40-41页 |
4.2.1 实验工况 | 第40-41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1页 |
4.3 传质系数 | 第41-43页 |
4.4 纳米颗粒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43-45页 |
4.4.1 TiO_2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2 SiO_2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44页 |
4.4.3 CuO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4.5 吸收塔型对反应的影响 | 第45-47页 |
4.6 传质系数关联模型 | 第47-48页 |
4.7 关联式求解 | 第48-4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