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性分析的新能源基地建模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新能源基地出力特性分析 | 第11-12页 |
| 1.2.2 电力系统动态等值建模方法 | 第12-14页 |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 第2章 新能源基地多时空出力特性分析 | 第16-25页 |
| 2.1 新能源基地出力特性分析指标 | 第16-19页 |
| 2.1.1 相关性指标 | 第16-17页 |
| 2.1.2 互补性指标 | 第17-18页 |
| 2.1.3 随机性指标 | 第18-19页 |
| 2.2 风电多时空平滑效应分析 | 第19-20页 |
| 2.3 风电/光伏多时空互补性分析 | 第20-23页 |
| 2.3.1 初步互补性分析 | 第20-21页 |
| 2.3.2 新能源基地出力特性算例分析 | 第21-23页 |
| 2.4 新能源基地入网容量配置分析 | 第23-2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新能源基地的动态等值模型 | 第25-42页 |
| 3.1 光伏发电系统的参数等值 | 第25-29页 |
| 3.1.1 集电参数等值 | 第26-27页 |
| 3.1.2 光伏组件参数聚合 | 第27-28页 |
| 3.1.3 光伏逆变器参数聚合 | 第28-29页 |
| 3.2 大型风电场多机模型参数等值 | 第29-33页 |
| 3.2.1 风速等值 | 第29页 |
| 3.2.2 风力发电机组参数等值 | 第29-30页 |
| 3.2.3 集电参数等值 | 第30-33页 |
| 3.3 大型风电场动态多机等值方法 | 第33-41页 |
| 3.3.1 风电场机群划分指标 | 第33-34页 |
| 3.3.2 CLARANS机群划分算法 | 第34页 |
| 3.3.3 机组划分算法分析 | 第34-37页 |
| 3.3.4 算例分析 | 第37-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新能源基地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42-66页 |
| 4.1 新能源基地出力统计模型 | 第42-45页 |
| 4.1.1 风电基地出力模型 | 第42-43页 |
| 4.1.2 光伏基地出力模型 | 第43页 |
| 4.1.3 新能源发电基地三维出力模型 | 第43-45页 |
| 4.2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仿真模型 | 第45-53页 |
| 4.2.1 风力机模型 | 第46-47页 |
| 4.2.2 双馈发电机模型 | 第47-48页 |
| 4.2.3 变流器模型 | 第48-52页 |
| 4.2.4 双馈风机整体仿真模型 | 第52-53页 |
| 4.3 光伏发电系统仿真模型 | 第53-58页 |
| 4.3.1 光伏组件模型 | 第53-55页 |
| 4.3.2 光伏系统并网模型 | 第55-58页 |
| 4.4 算例分析 | 第58-64页 |
| 4.4.1 大型风电场动态等值仿真 | 第58-61页 |
| 4.4.2 光伏电站动态等值仿真 | 第61-63页 |
| 4.4.3 新能源基地动态等值仿真分析 | 第63-6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5.1 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