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中文综述 | 第13-25页 |
1 古籍对雄黄的记载 | 第13-14页 |
2 雄黄的矿种考证 | 第14页 |
3 雄黄的药理活性 | 第14-15页 |
4 雄黄的主要成分 | 第15-16页 |
5 雄黄中可溶性砷的研究 | 第16-17页 |
6 雄黄中常见杂质及其伴生元素的考察 | 第17页 |
7 雄黄毒性研究 | 第17页 |
8 雄黄的炮制 | 第17-19页 |
9 含雄黄的中成药 | 第19页 |
10 目前含雄黄中成药的用药情况 | 第19页 |
11 含雄黄中成药的毒性研究报道 | 第19-20页 |
12 含雄黄中成药中可溶性砷的研究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前言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雄黄及含雄黄中成药的XRD分析 | 第26-52页 |
1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1.1 样品情况 | 第26-29页 |
1.2 仪器及实验条件 | 第29页 |
1.3 样品的制备 | 第29页 |
1.4 样品测试及分析方法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50页 |
2.1 湖南石门雄黄的X衍射分析 | 第29-32页 |
2.2 广西河池雄黄的X衍射分析 | 第32-36页 |
2.3 雄黄饮片的X射线衍射图谱 | 第36-40页 |
2.4 常见共生、伴生及易混淆矿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图谱 | 第40-44页 |
2.5 常见含雄黄中成药的X射线衍射图谱 | 第44-50页 |
3 总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雄黄及其中成药的显微光性鉴别和分析 | 第52-99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1.1 仪器 | 第52-53页 |
1.2 试剂 | 第53页 |
1.3 样品 | 第5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4-97页 |
3.1 1号样品湖南石门雄黄粉末颗粒载片 | 第54-56页 |
3.2 2号样品广西河池雄黄粉末颗粒载片 | 第56-59页 |
3.3 3号样品雌黄雄黄共生矿石粉末颗粒载片 | 第59-62页 |
3.4 4号样品北京东直门医院雄黄粉末颗粒载片 | 第62-65页 |
3.5 5号样品河南省中医院雄黄饮片的粉末颗粒载片 | 第65-68页 |
3.6 6号样品北京同仁堂雄黄饮片的粉末颗粒载片 | 第68-71页 |
3.7 7号样品湖南石门雌黄粉末颗粒载片 | 第71-74页 |
3.8 8号样品人工朱砂粉末颗粒载片 | 第74-75页 |
3.9 9号样品天然朱砂粉末颗粒载片 | 第75-77页 |
3.10 10号样品复方黄黛片(安徽天康药业)粉末颗粒载片 | 第77-81页 |
3.11 11号样品复方黄黛片(天长亿帆)粉末颗粒载片 | 第81-85页 |
3.12 12号样品珠黄吹喉散(广西南珠)粉末颗粒载片 | 第85-88页 |
3.13 13号样品珠黄吹喉散(佛山冯了性)粉末颗粒载片 | 第88-91页 |
3.14 14号样品小儿化毒散粉末颗粒载片 | 第91-94页 |
3.15 15号样品克痢痧胶囊粉末颗粒载片 | 第94-97页 |
4 总结 | 第97-99页 |
第四章 雄黄及含雄黄中成药中微量元素的检测与分析 | 第99-112页 |
1 实验部分 | 第99-101页 |
1.1 仪器与试药 | 第99-100页 |
1.2 样品的制备 | 第100页 |
1.3 仪器工作条件的设定 | 第100页 |
1.4 样品测定 | 第100-101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0页 |
2.1 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 第101-104页 |
2.2 重金属元素的分析 | 第104-107页 |
2.3 主成分分析 | 第107-109页 |
2.4 聚类分析 | 第109-110页 |
3 结论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雄黄及复方黄黛片中可溶性砷的体外溶出 | 第112-12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112-113页 |
1.1 仪器 | 第112-113页 |
1.2 标准物质 | 第113页 |
1.3 试剂 | 第113页 |
1.4 样品 | 第11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13-118页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13-114页 |
2.2 测定条件的优化 | 第114页 |
2.3 ICP-AES的线性关系考察 | 第114页 |
2.4 ICP-AES的重复性试验 | 第114-115页 |
2.5 样品含量测定 | 第115-118页 |
3 讨论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23-125页 |
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3-124页 |
2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24页 |
3 研究展望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