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述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学术回顾 | 第10-13页 |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4页 |
(六)几点说明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流和形成 | 第16-23页 |
(一)红船精神的来源和形成 | 第16-17页 |
(二)井冈山精神的孕育和形成 | 第17-18页 |
(三)苏区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 第18页 |
(四)长征精神的培育和形成 | 第18-19页 |
(五)延安精神的渊源和形成 | 第19-20页 |
(六)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凝练 | 第20-23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 第23-34页 |
(一)红船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 第23-24页 |
(二)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 第24-25页 |
(三)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 第25-27页 |
(四)长征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 第27-29页 |
(五)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 第29-31页 |
(六)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 第31-34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关系研究 | 第34-40页 |
(一)红船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 | 第34页 |
(二)井冈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 | 第34-36页 |
(三)苏区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 | 第36-37页 |
(四)长征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 | 第37页 |
(五)延安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 | 第37-39页 |
(六)西柏坡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 | 第39-40页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地位和价值 | 第40-50页 |
(一)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第40-41页 |
(二)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历史地位 | 第41-43页 |
(三)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 第43-45页 |
(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45-47页 |
(五)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47-48页 |
(六)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48-50页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 第50-58页 |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中的不足 | 第50-55页 |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中的展望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