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框架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1.4.1 国外城镇空间结构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4.2 国内城镇空间结构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辨析及移民城镇空间规划案例分析 | 第18-35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20页 |
2.1.1 新型城镇化 | 第18-19页 |
2.1.2 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生态移民) | 第19-20页 |
2.1.3 移民城镇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辨析 | 第20-24页 |
2.2.1 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 第22-23页 |
2.2.4 新都市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2.3 移民城镇空间规划案例分析 | 第24-32页 |
2.3.1 深圳空间规划 | 第24-27页 |
2.3.2 大连空间规划 | 第27-30页 |
2.3.3 包头空间规划 | 第30-31页 |
2.3.4 攀枝花空间规划 | 第31-32页 |
2.4 移民城镇空间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2.4.1 更注重“空间需求”的匹配 | 第32-33页 |
2.4.2 向关注移民人口生活、工作和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 | 第33页 |
2.4.3 强调城镇发展特色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 第33页 |
2.4.4 城镇建设从增量扩展到存量更新转变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农村牧区人口转移与阿镇空间结构研究 | 第35-72页 |
3.1 阿镇发展概况 | 第35-39页 |
3.1.1 阿镇区位及上位规划 | 第35-36页 |
3.1.2 城镇发展历史 | 第36页 |
3.1.3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6-37页 |
3.1.4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7页 |
3.1.5 城市建设 | 第37-38页 |
3.1.6 阿镇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 第38-39页 |
3.2 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研究 | 第39-44页 |
3.2.1 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目的与意义 | 第39-40页 |
3.2.2 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过程研究 | 第40-41页 |
3.2.3 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现状 | 第41-42页 |
3.2.4 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3.3 阿镇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研究 | 第44-49页 |
3.3.1 阿镇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划分 | 第44-47页 |
3.3.2 阿镇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3.4 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对阿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1 人口转移促成了阿镇空间结构体系的形成 | 第49页 |
3.4.2 人口集聚为阿镇空间发展提供源动力 | 第49-50页 |
3.4.3 人口转移加速了阿镇空间结构的调整 | 第50页 |
3.5 阿镇空间结构定量分析 | 第50-53页 |
3.5.1 紧凑度分析 | 第50-51页 |
3.5.2 城市扩张分析 | 第51-53页 |
3.6 阿镇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 第53-71页 |
3.6.1 总体用地空间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3.6.2 总体空间结构分析 | 第54-58页 |
3.6.3 居住用地空间现状分析 | 第58-65页 |
3.6.4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空间现状分析 | 第65-68页 |
3.6.5 交通设施用地空间现状分析 | 第68-69页 |
3.6.6 绿地与广场用地空间现状分析 | 第69-70页 |
3.6.7 产业用地空间现状分析 | 第70-7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阿镇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及空间优化策略 | 第72-91页 |
4.1 阿镇空间结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2-75页 |
4.1.1 用地布局混乱,用地结构不合理 | 第72-73页 |
4.1.2 空间扩张速度快,土地开发强度低,浪费严重 | 第73页 |
4.1.3 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 | 第73-74页 |
4.1.4 道路交通不成体系,绿地广场不成系统,绿地严重匮乏 | 第74页 |
4.1.5 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第74-75页 |
4.1.6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 第75页 |
4.2 阿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 | 第75-76页 |
4.2.1 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 | 第75-76页 |
4.2.2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76页 |
4.2.3 区域整体性原则 | 第76页 |
4.2.4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76页 |
4.3 新型城镇化对城镇空间结构的要求 | 第76-78页 |
4.3.1 强调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 | 第76-77页 |
4.3.2 强调城镇空间(土地)集约利用 | 第77页 |
4.3.3 强调产城融合发展 | 第77页 |
4.3.4 强调发展城镇特色产业 | 第77-78页 |
4.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阿镇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 第78-89页 |
4.4.1 阿镇空间发展战略 | 第78-79页 |
4.4.2 阿镇发展定位 | 第79-80页 |
4.4.3 阿镇总体空间结构优化 | 第80-81页 |
4.4.4 阿镇产业空间优化 | 第81-84页 |
4.4.5 阿镇居住用地空间优化 | 第84-85页 |
4.4.6 阿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空间优化 | 第85-86页 |
4.4.7 阿镇道路交通体系优化 | 第86-88页 |
4.4.8 阿镇绿地景观系统优化 | 第88-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