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不同投资主体流域梯级水库联合调度 | 第13-14页 |
1.2.2 水库特征的重新核准和调度图优化 | 第14-16页 |
1.2.3 厂内经济运行 | 第16页 |
1.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21页 |
1.3.1 流域概况 | 第16-18页 |
1.3.2 水文气象 | 第18页 |
1.3.3 洪水特性 | 第18-20页 |
1.3.4 黄龙滩电站 | 第20-21页 |
1.3.5 潘口水电站 | 第2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变化环境下梯级电站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 第23-45页 |
2.1 曲线资料 | 第23-27页 |
2.2 黄龙滩水库防洪标准 | 第27-29页 |
2.2.1 1966年的初步设计 | 第27-28页 |
2.2.2 三次重大变更 | 第28页 |
2.2.3 1982年潘口初设 | 第28-29页 |
2.2.4 三次大坝定检 | 第29页 |
2.3 水库防洪调度规程 | 第29-34页 |
2.3.1 潘口、黄龙滩水库的防洪能力 | 第29-34页 |
2.3.2 潘口水库的防洪调度规则 | 第34页 |
2.4 潘黄水库分期特征洪水过程 | 第34-38页 |
2.4.1 汛期洪水特征值 | 第34-35页 |
2.4.2 典型洪水过程 | 第35-38页 |
2.5 洪水过程模拟 | 第38-40页 |
2.5.1 洪水特征值随机模拟 | 第38-39页 |
2.5.2 洪水过程推求 | 第39-40页 |
2.6 防洪风险分析 | 第40-43页 |
2.6.1 防洪风险的计算 | 第40页 |
2.6.2 防洪风险分析 | 第40-43页 |
2.7 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动态汛限水位与灌溉定额下的兴利调度图优化 | 第45-75页 |
3.1 调度图优化的研究思路 | 第45-46页 |
3.2 基础资料 | 第46-49页 |
3.2.1 水文资料 | 第46页 |
3.2.2 约束条件和起始状态 | 第46-47页 |
3.2.3 潘口调度图资料 | 第47-48页 |
3.2.4 黄龙滩原始调度图 | 第48-49页 |
3.3 基于高分辨率图像监督中分辨率图像的灌溉定额分析 | 第49-56页 |
3.3.1 遥感模型中的植被指数NDVI | 第50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50-52页 |
3.3.3 物候学特征点的提取 | 第52-54页 |
3.3.4 分类标准的确立与验证 | 第54-56页 |
3.4 考虑灌溉的水库兴利优化调度图绘制方法 | 第56-59页 |
3.4.1 调度图概化 | 第56-58页 |
3.4.2 水库调度图优化模型 | 第58-59页 |
3.5 调度图优化结果 | 第59-64页 |
3.5.1 目标函数的Pareto前沿 | 第59-61页 |
3.5.2 优化调度图 | 第61-64页 |
3.6 调度图效果评价 | 第64-66页 |
3.6.1 长系列操作结果 | 第64-66页 |
3.7 典型年操作结果 | 第66-74页 |
3.7.1 典型年选择 | 第66-69页 |
3.7.2 典型年计算结果 | 第69-74页 |
3.8 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扩机后基于遗传算法的厂内经济运行 | 第75-82页 |
4.1 对电站实现经济运行的意义 | 第75-76页 |
4.2 黄龙滩电站机组特性 | 第76-79页 |
4.2.1 基本特性 | 第76-78页 |
4.2.2 机组震荡区与空蚀区 | 第78页 |
4.2.3 等微增率法 | 第78-79页 |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厂内经济运行 | 第79-81页 |
4.3.1 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79-80页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4.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