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绪论) | 第9-10页 |
1 阎魔艺术形象的文化渊源 | 第10-13页 |
1.1 阎魔的称谓变化 | 第10页 |
1.2 关于死后世界的主宰者阎魔之造型溯源 | 第10-13页 |
1.2.1 阎魔起源——印度传说中阎魔形象的由来 | 第10-12页 |
1.2.2 泰山府君——中国本土信仰中的冥界之主 | 第12-13页 |
2 生死流转图中阎魔造型艺术特点 | 第13-18页 |
2.1 生死流转图——佛教中的轮回世界 | 第13-15页 |
2.1.1 图像概括 | 第13-14页 |
2.1.2 佛教艺术中最早的《生死流转图》图像表现形式 | 第14-15页 |
2.2 藏传佛教中的阎魔造型艺术 | 第15-18页 |
2.2.1 唐卡艺术中的阎魔造型特征 | 第15-16页 |
2.2.2 生死流转图中的阎魔造型特征 | 第16-18页 |
3 多种佛教艺术风格在拉卜楞寺中的体现 | 第18-22页 |
3.1 印度佛教文化艺术影响 | 第19-20页 |
3.2 藏区佛教文化艺术影响 | 第20-21页 |
3.3 中原汉地佛教文化艺术影响 | 第21-22页 |
4 拉卜楞寺生死流转图阎魔造型分析 | 第22-25页 |
4.1 阎魔的"形" | 第22页 |
4.2 阎魔的"色" | 第22-23页 |
4.3 阎魔的"神" | 第23页 |
4.4 阎魔的"教化功能" | 第23-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致谢 | 第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