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冲击试验机配重设计与研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1.2.1 舰艇及设备抗冲击试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冲击试验机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设备与构件抗冲击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冲击环境破坏潜能研究 | 第22-33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弹簧振子冲击响应谱 | 第22-24页 |
2.3 悬臂梁冲击响应谱 | 第24-28页 |
2.3.1 模型和计算条件 | 第24-25页 |
2.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2.4 冲击破坏规律 | 第28-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重量可调式配重结构方案研究 | 第33-45页 |
3.1 重量可调式配重结构设计目的及要求 | 第33-34页 |
3.2 重量可调式配重结构设计方案 | 第34-43页 |
3.2.1 方案一配重结构 | 第34-36页 |
3.2.2 方案二配重结构 | 第36-39页 |
3.2.3 方案三配重结构 | 第39-40页 |
3.2.4 方案四配重结构 | 第40-43页 |
3.3 重量可调式配重结构方案的比较及材料的选取 | 第43-44页 |
3.3.1 重量可调式配重结构方案比较 | 第43页 |
3.3.2 重量可调式配重结构材料的选取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配重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45-62页 |
4.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45-46页 |
4.2 模态分析步骤 | 第46-47页 |
4.2.1 模型的建立 | 第46页 |
4.2.2 加载与求解 | 第46-47页 |
4.2.3 观察结果 | 第47页 |
4.3 方案四配重结构模态分析 | 第47-56页 |
4.3.1 方案四抗冲层振型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3.2 方案四一层配重振型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3.3 方案四二层配重振型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4.3.4 方案四三层配重振型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4.4 其他方案配重结构整体模态分析 | 第56-60页 |
4.4.1 方案二配重结构整体模态分析 | 第56-58页 |
4.4.2 方案三配重结构整体模态分析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配重结构冲击响应分析 | 第62-77页 |
5.1 重量可调式配重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62页 |
5.2 仿真计算的冲击载荷 | 第62-63页 |
5.3 仿真计算响应测点 | 第63-64页 |
5.4 配重结构的横向冲击仿真分析 | 第64-76页 |
5.4.1 典型部件的加速度响应 | 第64-66页 |
5.4.2 典型部件的速度响应 | 第66-68页 |
5.4.3 典型部件的相对位移响应 | 第68-70页 |
5.4.4 典型部件的应力响应 | 第70-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配重结构的横向冲击试验 | 第77-92页 |
6.1 试验方案 | 第77-80页 |
6.1.1 试验目的 | 第77页 |
6.1.2 试验样机数量 | 第77页 |
6.1.3 试验条件 | 第77-78页 |
6.1.4 试验用设备仪器仪表 | 第78页 |
6.1.5 试验测点布置 | 第78-79页 |
6.1.6 试验工况 | 第79-80页 |
6.1.7 试验合格判据 | 第80页 |
6.2 试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综合分析 | 第80-90页 |
6.2.1 加速度响应 | 第80-82页 |
6.2.2 速度响应 | 第82-84页 |
6.2.3 位移响应 | 第84-87页 |
6.2.4 应力响应 | 第87-88页 |
6.2.5 冲击谱图 | 第88-9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92-94页 |
7.1 结论 | 第92页 |
7.2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