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1-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1.1.1 锂资源的需求及应用前景 | 第11-14页 |
1.1.1.1 电池领域的锂需求 | 第11-12页 |
1.1.1.2 非电池领域的锂需求 | 第12-14页 |
1.1.2 锂资源的分布情况 | 第14-17页 |
1.1.2.1 全球锂资源分布情况 | 第14-16页 |
1.1.2.2 中国锂资源分布情况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3 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9-24页 |
1.3.1 盐湖资源的开发方法概述 | 第19-20页 |
1.3.2 青海湖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 第20-21页 |
1.3.4 青海省锂矿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 第21-24页 |
1.3.4.1 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现状 | 第21-22页 |
1.3.4.2 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24-25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5-28页 |
2 锂矿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 | 第28-58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8-29页 |
2.1.1 矿产资源 | 第28页 |
2.1.2 区域经济 | 第28-29页 |
2.2 锂矿资源的特点 | 第29-32页 |
2.2.1 矿产资源特征 | 第29-30页 |
2.2.2 锂矿资源禀赋特点 | 第30-32页 |
2.3 锂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及典型案例 | 第32-45页 |
2.3.1 锂矿资源供需分析 | 第32-36页 |
2.3.1.1 锂电需求 | 第32-34页 |
2.3.1.2 工业需求 | 第34页 |
2.3.1.3 市场供应及增长前景 | 第34-35页 |
2.3.1.4 供需情况及价格走势分析 | 第35-36页 |
2.3.2 我国锂矿资源供给端分析 | 第36-41页 |
2.3.2.1 我国锂产量概述 | 第36-39页 |
2.3.2.2 锂加工原料为进口依赖型 | 第39-41页 |
2.3.3 锂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案例 | 第41-45页 |
2.3.3.1 智利阿塔卡玛盐湖 | 第41-42页 |
2.3.3.2 美国银峰盐湖 | 第42页 |
2.3.3.3 阿根廷霍姆布雷托盐湖 | 第42页 |
2.3.3.4 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 | 第42-43页 |
2.3.3.5 美国大盐湖 | 第43页 |
2.3.3.6 青海东台吉乃尔盐湖 | 第43-44页 |
2.3.3.7 青海西台吉乃尔盐湖 | 第44页 |
2.3.3.8 青海察尔汗盐湖 | 第44-45页 |
2.4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 | 第45-50页 |
2.4.1 资源稀缺理论 | 第45-46页 |
2.4.2 效率利用理论 | 第46-49页 |
2.4.2.1 矿产资源丰裕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47页 |
2.4.2.2 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47-48页 |
2.4.2.3 矿产资源依赖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48-49页 |
2.4.3 增长极限理论 | 第49-50页 |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0页 |
2.5 锂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50-58页 |
2.5.1 区域经济政策与锂资源可持续开发 | 第51-53页 |
2.5.1.1 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 第51-52页 |
2.5.1.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非效率问题 | 第52-53页 |
2.5.2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53-55页 |
2.5.2.1 锂矿资源禀赋影响区域分工 | 第53-54页 |
2.5.2.2 锂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 第54页 |
2.5.2.3 锂矿资源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第54-55页 |
2.5.2.4 锂矿资源开发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就业 | 第55页 |
2.5.3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 第55-56页 |
2.5.3.1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 第56页 |
2.5.3.2 可能造成生态破坏 | 第56页 |
2.5.4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外部性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56-58页 |
3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技术和工艺分析 | 第58-74页 |
3.1 盐湖锂矿资源提锂技术 | 第58-62页 |
3.1.1 分步沉淀法 | 第58-59页 |
3.1.2 吸附法 | 第59-60页 |
3.1.3 煅烧法 | 第60-61页 |
3.1.4 盐梯度太阳池提锂法 | 第61页 |
3.1.5 电渗析膜法 | 第61-62页 |
3.1.6 纳滤膜法 | 第62页 |
3.1.7 萃取法 | 第62页 |
3.2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工艺 | 第62-69页 |
3.2.1 低镁锂比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 第62-64页 |
3.2.2 中低镁锂比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 第64-67页 |
3.2.3 高镁锂比硫酸盐型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 第67-69页 |
3.3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的难点与存在问题 | 第69-70页 |
3.3.1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 | 第69页 |
3.3.2 盐湖资源开发定位不准确 | 第69-70页 |
3.3.3 盐湖资源循环经济机制不完善 | 第70页 |
3.3.4 地质勘查综合评价低 | 第70页 |
3.3.5 盐湖采卤和盐田初级分离工艺落后 | 第70页 |
3.4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低产能的原因 | 第70-74页 |
3.4.1 卤水品质的复杂性 | 第70-71页 |
3.4.2 高寒高原的局限性 | 第71-72页 |
3.4.3 提锂工艺的低通用性 | 第72-74页 |
4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盐湖锂矿资源优化开发模式研究 | 第74-91页 |
4.1 产业集群理论和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74-85页 |
4.1.1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概述 | 第74-80页 |
4.1.2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 | 第80-83页 |
4.1.3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83-85页 |
4.2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和探索 | 第85-91页 |
4.2.1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 | 第85-86页 |
4.2.2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型驱动的主要特征 | 第86-87页 |
4.2.3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型驱动发展模式的框架内容(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87-91页 |
5 青海省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分析 | 第91-112页 |
5.1 锂资源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 第91-101页 |
5.1.1 青海省的经济构成 | 第91-92页 |
5.1.2 青海省锂矿资源赋存及产业优势 | 第92-99页 |
5.1.2.1 资源储量情况 | 第92-93页 |
5.1.2.2 卤水水化学特征及卤水性质 | 第93-95页 |
5.1.2.3 青海省锂矿资源发展有契机 | 第95-99页 |
5.1.3 锂资源对青海资源型行业的拉动与贡献力 | 第99-101页 |
5.1.3.1 产业前景广阔 | 第99-100页 |
5.1.3.2 产能正在提升 | 第100-101页 |
5.1.3.3 潜力仍待释放 | 第101页 |
5.2 青海经济发展对锂资源需求及可供性预测分析 | 第101-103页 |
5.3 青海省锂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 第103-105页 |
5.3.1 青海锂矿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104-105页 |
5.3.2 青海锂矿资源开发与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105页 |
5.4 青海省锂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的构建 | 第105-109页 |
5.4.1 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 第105-106页 |
5.4.2 构建产业共生机制 | 第106-107页 |
5.4.3 构建产业间联动机制 | 第107页 |
5.4.4 完善政府的作用机制 | 第107-108页 |
5.4.5 打造中国锂产业战略联盟 | 第108-109页 |
5.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海锂矿资源优化开发方法 | 第109-112页 |
5.5.1 构建产业创新系统,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 第110页 |
5.5.2 产业链精细加工环节延伸,提升产业价值链 | 第110-111页 |
5.5.3 建立循环经济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 第111-112页 |
6 青海柴达木一里坪锂矿资源开发实例 | 第112-138页 |
6.1 锂矿资源条件 | 第112-124页 |
6.1.1 柴达木锂矿资源的概况 | 第112-116页 |
6.1.2 一里坪锂资源开发特点 | 第116-124页 |
6.2 综合区位条件 | 第124-126页 |
6.3 一里坪锂资源开发意义及前景 | 第126-127页 |
6.4 一里坪锂资源的创新方案设计 | 第127-138页 |
6.4.1 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127-128页 |
6.4.2 开发设计方案 | 第128-133页 |
6.4.3 创新盐田工艺 | 第133页 |
6.4.4 优化工艺流程 | 第133-138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38-14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8-139页 |
7.2 建议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