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导言 | 第7-13页 |
| Ⅰ 国内、外关于康德美学研究观点的概述 | 第7-9页 |
| Ⅱ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9-13页 |
| 第1章 康德美学“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对前人的继承与超越 | 第13-25页 |
| 1.1 对本体论美学的超越 | 第13-16页 |
| 1.1.1 以“合目的性”贯通现象与本质 | 第13-14页 |
| 1.1.2 美摆脱真与善的缠缚 | 第14-16页 |
| 1.2 弥合认识论上美的争执 | 第16-20页 |
| 1.2.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调和作用 | 第16-17页 |
| 1.2.2 对经验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 第17-18页 |
| 1.2.3 对理性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 第18-20页 |
| 1.3 重建真善美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 1.4 将美学引入目的论 | 第21-25页 |
| 1.4.1 美学与目的论关系的发展梗概 | 第21-22页 |
| 1.4.2“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媒介作用 | 第22-24页 |
| 1.4.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反思性判断力 | 第24-25页 |
| 第2章 审美判断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关系 | 第25-37页 |
| 2.1 审美判断第一契机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25-28页 |
| 2.1.1 审美判断中的想象力与“合目的性” | 第25-27页 |
| 2.1.2 审美不是善的“合目的” | 第27-28页 |
| 2.2 审美判断第二契机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28-30页 |
| 2.2.1 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合目的性” | 第28-29页 |
| 2.2.2 美的普遍性基于先天的可能性 | 第29-30页 |
| 2.3 审美判断第三契机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30-33页 |
| 2.3.1 无目的何以合目的 | 第30-31页 |
| 2.3.2 依存美与自由美的“合目的性” | 第31-32页 |
| 2.3.3 美的理想与美的理念之关系 | 第32-33页 |
| 2.4 审美判断第四契机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33-37页 |
| 2.4.1 美的理想与美的现实性关系 | 第33页 |
| 2.4.2 第二契机与第四契机的二律背反 | 第33-34页 |
| 2.4.3“共通感”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34-35页 |
| 2.4.4 审美判断的“有目的”与“无目的”在“合目的性”关系中的对比 | 第35-37页 |
| 第3章 艺术创造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关系 | 第37-44页 |
| 3.1 美的艺术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37-39页 |
| 3.1.1 艺术品区别于自然物 | 第37-38页 |
| 3.1.2 艺术与科学技术在目的上的区别 | 第38-39页 |
| 3.1.3 美的艺术与快适的艺术在目的上的区别 | 第39页 |
| 3.2 艺术形式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39-42页 |
| 3.2.1 诗的艺术 | 第40页 |
| 3.2.2 雕塑艺术 | 第40-41页 |
| 3.2.3 绘画艺术 | 第41页 |
| 3.2.4 音乐艺术 | 第41-42页 |
| 3.3 艺术创造的自律性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42-44页 |
| 第4章 康德美学“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当代价值 | 第44-49页 |
| 4.1 肯定审美通达于自由 | 第44-45页 |
| 4.2 为深入美学研究提供理论武器 | 第45-46页 |
| 4.3 呼吁艺术创作回归审美 | 第46-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