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来源及传承情况 | 第12-19页 |
·毛南族师公信仰及其作用 | 第12-14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与毛南族师公戏唱本的区别 | 第14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种类 | 第14-15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使用场合 | 第15-19页 |
·"肥套" | 第15-17页 |
·"肥庙" | 第17页 |
·"朝龙" | 第17-18页 |
·求子还愿与送亡灵升天(打醮或开丧)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内容与思想 | 第19-34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分类 | 第19-31页 |
·祭祀类唱本的内容 | 第19-24页 |
·占卜类唱本的内容 | 第24-26页 |
·祖师类唱本的内容 | 第26-28页 |
·史诗类唱本的内容 | 第28-29页 |
·伦理教化类唱本的内容 | 第29页 |
·符篆图本类的内容 | 第29-31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思想 | 第31-34页 |
·善恶因果报应思想 | 第31-32页 |
·重孝思想 | 第32页 |
·人生皆苦易罪的思想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艺术特色 | 第34-43页 |
·语言的顺畅性 | 第34-36页 |
·叙述的高度概括 | 第36-37页 |
·场景氛围的渲染性 | 第37-39页 |
·文体的多样性 | 第39-40页 |
·句式的押韵 | 第40-41页 |
·文字的混合性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师公唱本的文化阐释 | 第43-47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 | 第43-44页 |
·毛南族的族源、民族内涵 | 第43-44页 |
·毛南族的信仰、文化心理 | 第44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是儒、释、道文化的融合 | 第44-46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保留了原始越巫的朴素观念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关联分析 | 第47-55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与汉族师公唱本、壮族师公唱本的关系 | 第47-48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与毛南族民歌的关系 | 第48-50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与毛南族民间故事及其与汉、壮民间故事的联系 | 第50-55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包含有部分毛南族的民间故事 | 第51-52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神灵传说和汉族、壮族的民间故事相联系 | 第52-55页 |
第六章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 第55-60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保护 | 第55-57页 |
·电子文档的建立 | 第55-56页 |
·国家方面的保护 | 第56-57页 |
·毛南族师公唱本的利用 | 第57-60页 |
·旅游利用 | 第57页 |
·宣传利用 | 第57-58页 |
·研究利用 | 第58页 |
·精神文明建设利用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