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1 苹果炭疽叶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2页 |
1.1.2 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症状 | 第12页 |
1.1.3 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病原 | 第12-13页 |
1.1.4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1.1.5 病原菌的侵染特性 | 第13-14页 |
1.2 PacC介导的pH信号转导途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 pH与病原真菌的致病性 | 第15-16页 |
1.4 氨积累对炭疽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PacC基因敲除和缺失突变体的功能互补 | 第19-34页 |
2.1 材料、试剂和耗材 | 第19-22页 |
2.1.1 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剂 | 第19-22页 |
2.1.3 耗材 | 第22页 |
2.2 方法和步骤 | 第22-30页 |
2.2.1 PacC基因敲除盒的构建 | 第22-26页 |
2.2.2 PEG介导法制备和转化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原生质体 | 第26-27页 |
2.2.3 PacC敲除突变体的鉴定 | 第27-28页 |
2.2.4 PacC敲除突变体的功能互补 | 第28-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2.3.1 PacC基因敲除片段的获取 | 第30-31页 |
2.3.2 PacC敲除突变体的制备与鉴定 | 第31-33页 |
2.3.3 PacC敲除突变体的功能互补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表型观察与致病性分析 | 第34-46页 |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4页 |
3.1.1 材料 | 第34页 |
3.1.2 试剂 | 第34页 |
3.1.3 仪器 | 第34页 |
3.2 方法步骤 | 第34-37页 |
3.2.1 单孢分离 | 第34页 |
3.2.2 菌落形态观察和生长速率测定 | 第34-35页 |
3.2.3 不同pH下菌落形态观察和生长速率测定 | 第35页 |
3.2.4 分生孢子浓度测定 | 第35-36页 |
3.2.5 分生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测定 | 第36页 |
3.2.6 苹果叶片接种试验 | 第36页 |
3.2.7 苹果果实接种试验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3.3.1 菌落形态观察和生长速率测定 | 第37-38页 |
3.3.2 不同pH下菌落形态观察和生长速率测定 | 第38-42页 |
3.3.3 分生孢子产量、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测定 | 第42-43页 |
3.3.4 PacC基因敲除突变体对苹果叶片的致病力下降 | 第43-44页 |
3.3.5 PacC基因敲除突变体影响苹果果实的致病力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