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1.4.2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8-21页 |
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标识系统信息设计研究 | 第21-31页 |
2.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 | 第21-24页 |
2.1.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视觉标识系统的重要性 | 第23-24页 |
2.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信息设计内涵和结构 | 第24-29页 |
2.2.1 标识系统中的信息设计与考古遗址 | 第24-25页 |
2.2.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中的视觉传达 | 第25-27页 |
2.2.3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标识系统信息设计原则 | 第27-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的实地考察分析 | 第31-43页 |
3.1 问卷调研 | 第31-34页 |
3.1.1 对大明宫标识系统使用的问卷设计及目标 | 第31页 |
3.1.2 对大明宫标识系统使用的问卷调査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3.2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信息的有效性分析 | 第34-42页 |
3.2.1 大明宫标识系统信息数据采集、分类、归纳 | 第34-35页 |
3.2.2 大明宫标识信息有效性分析 | 第35-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信息的建构 | 第43-51页 |
4.1 从信息用户到标识系统信息接受有效 | 第43-44页 |
4.1.1 标识信息的识别 | 第43页 |
4.1.2 标识信息的接受 | 第43-44页 |
4.2 从信息采集到标识系统信息选择有效 | 第44-46页 |
4.2.1 信息与数据 | 第44页 |
4.2.2 标识信息的采集 | 第44-46页 |
4.3 从信息架构到标识系统信息内容有效 | 第46-47页 |
4.3.1 标识系统信息的选择 | 第46页 |
4.3.2 标识系统信息的组织 | 第46-47页 |
4.3.3 标识系统信息组织单位设定 | 第47页 |
4.4 从视觉特征到标识系统信息认知有效 | 第47-49页 |
4.4.1 视觉化信息特征 | 第47-48页 |
4.4.2 视觉认知对象特征 | 第48页 |
4.4.3 标识系统信息载体视觉特征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5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信息设计有效性的问题与对策 | 第51-67页 |
5.1 发现问题:信息环境与受众行为 | 第51-53页 |
5.1.1 空间环境因素 | 第51-52页 |
5.1.2 受众分析 | 第52-53页 |
5.2 解决问题:值息内容与信息视觉化 | 第53-54页 |
5.2.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信息内容 | 第53-54页 |
5.2.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信息价值 | 第54页 |
5.3 有效传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信息的视觉设计 | 第54-66页 |
5.3.1 地图信息 | 第55-62页 |
5.3.2 文本信息 | 第62-64页 |
5.3.3 色彩信息 | 第64-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信息设计有效性的观点总结 | 第67-71页 |
6.1 从信息环境思考标识系统信息内容 | 第67页 |
6.2 从信息组织分析标识系统信息设计 | 第67页 |
6.3 从标识系统设计完善信息有效传达 | 第67-68页 |
6.4 从“互联网+”思维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信息设计 | 第68-7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7 结论 | 第71-73页 |
7.1 本课题主要工作 | 第71页 |
7.2 创新点 | 第71-72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A:大明宫遗址公园游览情况问卷调查表 | 第79-81页 |
附录B: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信息归类表 | 第81-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