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1 导论 | 第22-3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2-27页 |
1.2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 第27-30页 |
1.2.1 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3 文章的创新点以及拓展方向 | 第30-32页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32-3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4-46页 |
2.1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 第34-40页 |
2.1.1 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量 | 第34-35页 |
2.1.2 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污染物排放量 | 第35-36页 |
2.1.3 技术创新与污染物排放量 | 第36-37页 |
2.1.4 环境规制与污染物排放量 | 第37-39页 |
2.1.5 国际贸易与污染物排放量 | 第39-40页 |
2.2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 第40-42页 |
2.2.1 投入产出模型与污染物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2.2.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与污染物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页 |
2.2.3 典型计量模型与污染物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2.3 反事实分析法 | 第42-44页 |
2.4 本章结论 | 第44-46页 |
3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动的直接来源渠道分解: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国际贸易效应的统计性分解 | 第46-61页 |
3.1 排放量统计性分解相关文献及本章的边际贡献 | 第46-48页 |
3.2 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统计性分解方法 | 第48-51页 |
3.3 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 第51-53页 |
3.4 行业层面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统计性分解结果 | 第53-56页 |
3.5 国际贸易效应统计性分解方法 | 第56-58页 |
3.6 行业层面国际贸易效应统计性分解结果 | 第58-59页 |
3.7 省份层面污染排放强度变动分析 | 第59页 |
3.8 本章结论 | 第59-61页 |
4 污染物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微观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 第61-81页 |
4.1 消费者行为 | 第61-65页 |
4.2 生产者行为 | 第65-68页 |
4.3 污染物排放量决定 | 第68-69页 |
4.4 污染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页 |
4.5 竞争性均衡 | 第69-78页 |
4.6 污染物排放量变动机制分析 | 第78-80页 |
4.7 本章结论 | 第80-81页 |
5 环境规制强度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动:分行业环境保护税测算 | 第81-91页 |
5.1 环境保护税相关文献及本章的边际贡献 | 第82-84页 |
5.2 环境保护税在污染物排放量变动中的作用机制 | 第84-85页 |
5.3 环境保护税估计的实证方法 | 第85-86页 |
5.4 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 第86-87页 |
5.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87-90页 |
5.6 本章结论 | 第90-91页 |
6 生产力水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动:分行业生产率考量 | 第91-96页 |
6.1 环境规制与异质性行业相关文献 | 第91-92页 |
6.2 生产力水平在污染物排放量变动中的作用机制 | 第92-93页 |
6.3 生产活动参数估计方法及结果 | 第93-94页 |
6.4 本章结论 | 第94-96页 |
7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动影响因素综合测算:反事实分析 | 第96-107页 |
7.1 污染物排放量影响因素交叉作用相关文献及本章的边际贡献 | 第96-97页 |
7.2 反事实分析方法基本思路概述 | 第97-98页 |
7.3 反事实情景值构建 | 第98-100页 |
7.4 反事实分析的实证方法 | 第100-101页 |
7.5 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 第101-103页 |
7.6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03-106页 |
7.7 本章结论 | 第106-107页 |
8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动的区域间考量:环境政策的财富效应 | 第107-118页 |
8.1 环境负担公平相关文献及本章的边际贡献 | 第107-108页 |
8.2 理论基础 | 第108-111页 |
8.2.1 理论模型 | 第108-110页 |
8.2.2 企业无选址倾向的均衡条件 | 第110页 |
8.2.3 企业有选址倾向的均衡条件 | 第110-111页 |
8.3 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 第111-112页 |
8.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12-115页 |
8.5 本章结论 | 第115-118页 |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18-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6页 |
附录A: 数据补充 | 第136-141页 |
附录B: 理论模型补充 | 第141-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48-14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