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光解苯酚的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2.1 苯酚光催化降解原理 | 第10-12页 |
1.2.2 苯酚降解用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 磷酸银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3.1 Ag_3PO_4性质及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1.3.2 Ag_3PO_4的形貌及结构 | 第18-21页 |
1.3.3 Ag_3PO_4的改性研究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21-23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3-2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3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25页 |
2.2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5页 |
2.3 光催化材料表征方法 | 第25-27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6页 |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6页 |
2.3.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6页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 | 第26页 |
2.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光谱(UV-Vis DRS) | 第26-27页 |
2.3.6 光致发光光谱(PL) | 第27页 |
2.3.7 电化学工作站 | 第27页 |
2.3.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 第27页 |
2.4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27-29页 |
2.4.1 光降解苯酚的实验过程 | 第27-28页 |
2.4.2 光催化降解苯酚的注意事项 | 第28页 |
2.4.3 活性评价标准 | 第28-29页 |
第三章 Ni_3(PO_4)_2 粒子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29-42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Ni_3(PO_4)_2 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9-30页 |
3.2.1 水热法制备Ni_3(PO_4)_2 | 第29-30页 |
3.2.2 共沉淀法制备Ni_3(PO_4)_2 | 第30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1页 |
3.3.1 水热法制备Ni_3(PO_4)_2 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 第30-36页 |
3.3.2 共沉淀法合成Ni_3(PO_4)_2 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 第36-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Ag_3PO_4/Ni_3(PO_4)_2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2-71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Ag_3PO_4/Ni_3(PO_4)_2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42-43页 |
4.2.1 Ag_3PO_4/Ni_3(PO_4)_2-HT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 第42-43页 |
4.2.2 Ag_3PO_4/Ni_3(PO_4)_2-CP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 第43页 |
4.3 Ag_3PO_4/Ni_3(PO_4)_2-HT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结构与光催化性能 | 第43-51页 |
4.3.1 Ag_3PO_4/Ni_3(PO_4)_2 的结构与形貌 | 第43-49页 |
4.3.2 Ag_3PO_4/Ni_3(PO_4)_2 复合材料的光降解苯酚活性 | 第49-51页 |
4.4 Ag_3PO_4/Ni_3(PO_4)_2-CP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结构与光催化性能 | 第51-67页 |
4.4.1 磷酸银负载量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51-59页 |
4.4.1.1 结构与形貌 | 第51-55页 |
4.4.1.2 光电化学性质 | 第55-57页 |
4.4.1.3 光催化降解苯酚活性 | 第57-59页 |
4.4.2 Ag_3PO_4/Ni_3(PO_4)_2 的煅烧温度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59-66页 |
4.4.2.1 结构与形貌 | 第59-62页 |
4.4.2.2 光电化学性质 | 第62-64页 |
4.4.2.3 光催化降解苯酚活性 | 第64-66页 |
4.4.3 苯酚浓度对光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4.5 光催化苯酚降解机理分析 | 第67-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