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介孔材料概述 | 第10-11页 |
·介孔材料简介 | 第10-11页 |
·介孔材料的分类 | 第11页 |
·M-AL_2O_3制备及应用 | 第11-19页 |
·M-Al_2O_3的制备方法 | 第11-14页 |
·溶剂热合成法 | 第11-12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2页 |
·碳模板法 | 第12-13页 |
·沉淀法 | 第13-14页 |
·微乳液法 | 第14页 |
·制备M-Al_2O_3的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表征分析方法 | 第15-18页 |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15-16页 |
·低温N_2吸附-脱附 | 第16-17页 |
·透射电镜 | 第17页 |
·热重及差热分析 | 第17-18页 |
·M-Al_2O_3的应用 | 第18-19页 |
·M-Al_2O_3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18页 |
·M-Al_2O_3在吸附领域的应用 | 第18-19页 |
·PDO/AL_2O_3催化剂对CH_4活性研究 | 第19-21页 |
·CH4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 第20-21页 |
·Pd催化剂 | 第20页 |
·载体对Pd催化剂的影响 | 第20-21页 |
·ALF_3的结构及应用概述 | 第21-27页 |
·AlF_3的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活性AlF_3的晶相结构特点 | 第22-25页 |
·AlF_3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5页 |
·介孔AlF_3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课题意义及可行性 | 第27-28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页 |
·化学试剂 | 第30页 |
·制备过程仪器 | 第30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30-32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0-31页 |
·比表面积的测定(BET) | 第31页 |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31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1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页 |
·Pd分散度测定 | 第31-32页 |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2页 |
·CH_4反应活性评价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介孔氧化铝(M-AL_2O_3)的合成及表征 | 第34-44页 |
·引言 | 第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M-Al_2O_3的合成 | 第34-35页 |
·测试及表征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模板剂用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pH值的影响 | 第36-37页 |
·陈化温度的影响 | 第37页 |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XRD表征结果 | 第38-39页 |
·N_2气吸脱附表征 | 第39-40页 |
·TEM表征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4页 |
第四章 PDO/M-AL_2O_3催化剂上CH_4催化氧化 | 第44-52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XRD表征结果 | 第45-46页 |
·N_2吸附-脱附表征结果 | 第46-47页 |
·TEM表征结果 | 第47-48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48-49页 |
·催化剂的CH_4氧化活性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介孔ALF_3的制备及表征 | 第52-62页 |
·引言 | 第52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2-53页 |
·介孔β-AlF_3的制备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氟化温度对AlF_3晶型的影响 | 第53-54页 |
·浸渍KNO_3对除碳过程的影响 | 第54-55页 |
·氟化方式的影响 | 第55-60页 |
·直接碳化后氟化 | 第55-57页 |
·直接氟化(空白试验) | 第57页 |
·蔗糖为碳模板的氟化(先氧化后碳化再氟化)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作者简介、撰写和发表的文章目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