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血水同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 第9-20页 |
1 病例选择 | 第9-14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9页 |
1.2 病例分组 | 第9页 |
1.3 诊断标准 | 第9-13页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5 排出标准 | 第13页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3-14页 |
1.7 观察指标 | 第14页 |
1.8 临床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 第14页 |
2 入选病例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 第14-16页 |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第14-15页 |
2.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 第15页 |
2.3 两组病例病变范围均衡性比较 | 第15-16页 |
2.4 两组患者病情程度均衡性比较 | 第16页 |
2.5 两组治疗前结肠镜检粘膜病变分级比较 | 第16页 |
3 治疗方案 | 第16-17页 |
3.1 拟定治疗药物 | 第16-17页 |
3.2 治疗方法 | 第17页 |
3.3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4 统计分析 | 第17-18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血水同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 第20-3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20页 |
1.2 实验药物 | 第20-21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1.4 实验器材 | 第21-2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2.1 模型复制 | 第22-23页 |
2.2 给药方法 | 第23页 |
2.3 观察指标及标准 | 第23-25页 |
2.4 取材 | 第25-26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26页 |
3 结果 | 第26-35页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第26-27页 |
3.2 各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肉眼观察损伤评分 | 第27-28页 |
3.3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改变情况 | 第28-29页 |
3.4 各组大鼠HE染色结果 | 第29-31页 |
3.5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表达情况 | 第31-3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5-51页 |
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35-36页 |
1.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名的认识 | 第35页 |
1.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5-36页 |
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36-39页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36-37页 |
2.2 发病机制研究 | 第37-39页 |
3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评价 | 第39-40页 |
4 血水同病理论探源 | 第40-42页 |
4.1 血和水的生理相关性 | 第40-41页 |
4.2 血和水的病理相关性 | 第41-42页 |
5 溃疡性结肠炎的“血”与“水” | 第42-44页 |
5.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 | 第42页 |
5.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血”与“水”的研究 | 第42-44页 |
6 《金匮要略》血水同治之法述要 | 第44-46页 |
6.1 活血促利水 | 第44-45页 |
6.2 利水促活血 | 第45页 |
6.3 利水活血并重 | 第45-46页 |
7 当归芍药散治疗UC的理论依据、作用机制及其现代药理分析 | 第46-47页 |
7.1 当归芍药散原文及方解 | 第46页 |
7.2 当归芍药散的现代药理分析 | 第46-47页 |
7.3 当归芍药散治疗UC的作用机制 | 第47页 |
8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47-48页 |
9 血水同治法疗效分析 | 第48-50页 |
9.1 在临床研究方面 | 第48页 |
9.2 在实验研究方面 | 第48-50页 |
10 问题与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第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