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五官科论文--口齿科论文

基于升清降浊法治疗四川地区脾虚湿热型口臭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引言第9-11页
2. 正文第11-28页
    2.1 临床资料第11-13页
        2.1.1 研究对象第11页
        2.1.2 诊断标准第11-12页
            2.1.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1-12页
            2.1.2.2 中医诊断标准第12页
        2.1.3 纳入标准第12页
        2.1.4 排除标准第12-13页
        2.1.5 剔除标准第13页
        2.1.6 脱落标准第13页
        2.1.7 病例中止标准第13页
    2.2 研究方法第13-15页
        2.2.1 样本量估计第14页
        2.2.2 随机分组方法第14页
        2.2.3 问卷调查及Rosenberg评分第14页
        2.2.4 操作要求第14-15页
        2.2.5 研究流程图第15页
    2.3 治疗方法第15-17页
        2.3.1 基础治疗方法第16页
        2.3.2 治疗组第16页
        2.3.3 对照组第16页
        2.3.4 疗程第16页
        2.3.5 随访第16-17页
        2.3.6 注意事项第17页
    2.4 临床观察标准第17-19页
        2.4.1 观察指标第17页
        2.4.2 疗效判断标准及评分第17-19页
            2.4.2.1 口臭主症疗效观察第18页
            2.4.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第18页
            2.4.2.3 临床疗效评价第18-19页
    2.5 统计分析方法第19页
    2.6 研究结果第19-25页
        2.6.1 病例完成情况第19页
        2.6.2 安全性观察情况第19页
        2.6.3 病例一般资料基线分析第19-22页
            2.6.3.1 性别比较第19-20页
            2.6.3.2 年龄比较第20页
            2.6.3.3 病程比较第20-21页
            2.6.3.4 治疗前口臭程度比较第21页
            2.6.3.5 治疗前中医症候程度比较第21-22页
            2.6.3.6 治疗前各评分情况比较第22页
        2.6.4 疗效分析第22-25页
            2.6.4.1 口臭症状的疗效分析第22-23页
            2.6.4.2 中医症候的疗效分析第23-24页
            2.6.4.3 随访疗效情况分析第24-25页
    2.7 总结第25-26页
    2.8 典型病例第26-28页
3. 讨论第28-44页
    3.1 升清降浊在口臭中的认识第28-33页
        3.1.1 祖国医学中的口臭第28页
        3.1.2 升与降第28-29页
        3.1.3 清与浊第29-30页
        3.1.4 脾胃之生理第30页
        3.1.5 升清降浊之生理第30-31页
        3.1.6 口臭之病因病机第31-32页
        3.1.7 导师之经验第32-33页
    3.2 四川地区口臭者病因病机第33-35页
        3.2.1 地理气候与脾虚湿热第34页
        3.2.2 饮食文化与脾虚湿热第34-35页
        3.2.3 体质特征与脾虚湿热第35页
    3.3 选方依据及药物分析第35-42页
        3.3.1 升清降浊法的选药第36-37页
        3.3.2 方义解析第37-38页
        3.3.3 单味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第38-42页
            3.3.3.1 黄芪第38-39页
            3.3.3.2 黄连第39页
            3.3.3.3 生地黄第39页
            3.3.3.4 杏仁第39-40页
            3.3.3.5 白豆蔻第40页
            3.3.3.6 薏苡仁第40页
            3.3.3.7 藿香第40页
            3.3.3.8 佩兰第40-41页
            3.3.3.9 升麻第41页
            3.3.3.10 白芷第41页
            3.3.3.11 火麻仁第41-42页
            3.3.3.12 生甘草第42页
    3.4 中医美容与口臭第42-44页
4. 结论第44-45页
5. 问题与展望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 文献综述第49-61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附件一:样本量的估算第61-62页
附件二:四川地区口臭者问卷调查表第62-63页
附件三:四川地区口臭者临床疗效观察表第63-64页
附件四:知情同意书第64-65页
附件五: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注及研究成果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鸿度教授关于“少阳主骨”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附“和解少阳”法对膝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罗玲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等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