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物种与物种形成 | 第12页 |
1.2 物种分布模式 | 第12-13页 |
1.3 植物繁育系统及其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植物叶性状 | 第14-16页 |
1.4.1 植物叶性状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2 植物的叶性状 | 第14-16页 |
1.4.3 植物光合作用及生理生态的研究 | 第16页 |
1.5 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6-17页 |
1.6 地黄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7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0-2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2.2 气候数据的获取和生态位的模拟 | 第21-23页 |
2.3 花部特征和繁育特征的研究 | 第23-24页 |
2.3.1 开花物候与花部特征 | 第23页 |
2.3.2 花粉败育率的测定 | 第23页 |
2.3.3 泌蜜动态 | 第23页 |
2.3.4 繁育系统类型的判断及种间杂交 | 第23-24页 |
2.3.5 访花昆虫的调查 | 第24页 |
2.4 叶属性的研究 | 第24-26页 |
2.4.1 叶属性结构型性状指标的测定 | 第24-25页 |
2.4.2 叶属性功能型性状指标的测定 | 第25页 |
2.4.3 叶片气孔、栅栏组织的观察 | 第25-26页 |
2.5 相关基因的的研究 | 第26页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8-51页 |
3.1 生态位模拟 | 第28-31页 |
3.2 地黄属植物繁育系统的研究 | 第31-40页 |
3.2.1 地黄属植物的开花物候期和花部特征 | 第31-34页 |
3.2.2 花粉败育率 | 第34页 |
3.2.3 地黄属植物的花蜜量和糖浓度 | 第34页 |
3.2.4 花特性的PCA分析 | 第34-36页 |
3.2.5 繁育系统的检测结果 | 第36-38页 |
3.2.6 人工杂交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3.2.7 传粉昆虫 | 第39页 |
3.2.8 地黄属植物花特征的聚类树 | 第39-40页 |
3.3 地黄属植物叶属性的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 第40-49页 |
3.3.1 地黄属植物叶片结构型性状的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3.3.2 地黄属植物叶片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 | 第41-44页 |
3.3.3 叶属性之间的相关性 | 第44-47页 |
3.3.4 地黄属植物气孔和栅栏组织的观察结果 | 第47-48页 |
3.3.5 地黄属植物叶特征的聚类树 | 第48-49页 |
3.3.6 叶功能性状与生态因子、叶片结构型性状、叶片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3.4 地黄属植物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1-57页 |
4.1 地黄属植物生态位模拟分析 | 第51页 |
4.2 地黄属植物的繁育特征 | 第51-54页 |
4.2.1 地黄属的开花特性 | 第51-52页 |
4.2.2 地黄属植物的繁育系统 | 第52-53页 |
4.2.3 传粉者的推测 | 第53页 |
4.2.4 地黄属植物繁殖隔离的因素分析 | 第53-54页 |
4.3 地黄属植物的叶属性 | 第54-55页 |
4.3.1 地黄属植物的叶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 第54页 |
4.3.2 叶片光合生理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 第54-55页 |
4.4 地黄属植物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