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有机电致发光 | 第12-17页 |
1.1.1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1.2 有机电致的发光原理 | 第13-14页 |
1.1.3 有机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 | 第14-15页 |
1.1.4 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性能指数 | 第15-17页 |
1.2 有机电致磷光 | 第17-24页 |
1.2.1 电极和界面材料 | 第17-18页 |
1.2.2 空穴传输材料 | 第18-21页 |
1.2.3 电子传输材料 | 第21-22页 |
1.2.4 磷光客体材料 | 第22-23页 |
1.2.5 有机电致磷光的发光原理 | 第23-24页 |
1.3 有机电致磷光主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3.1 主体材料的设计要求 | 第24页 |
1.3.2 空穴型主体材料 | 第24-25页 |
1.3.3 电子型主体材料 | 第25-26页 |
1.3.4 双极传输主体材料 | 第26-27页 |
1.3.5 含不同拉电子基团的双极传输主体材料 | 第27-28页 |
1.4 本论文的设计理念 | 第28-30页 |
第2章 咔唑/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双极传输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30-54页 |
2.1 引言 | 第30-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7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32-33页 |
2.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33-36页 |
2.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以及性能的测试 | 第36-37页 |
2.3 化合物的表征及测试 | 第37-39页 |
2.3.1 化合物结构表征方法 | 第37-38页 |
2.3.2 化合物的热学性能表征 | 第38页 |
2.3.3 化合物光物理性能的表征 | 第38-39页 |
2.3.4 化合物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9-53页 |
2.4.1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39-40页 |
2.4.2 化合物的热学性质 | 第40-42页 |
2.4.3 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42-43页 |
2.4.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43-44页 |
2.4.5 化合物的理论计算 | 第44-45页 |
2.4.6 化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 第45-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咔唑/含叔丁基类噁二唑衍生物双极传输主体材料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 第54-70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60页 |
3.2.1 仪器和试剂 | 第55-56页 |
3.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56-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8页 |
3.3.1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60-61页 |
3.3.2 化合物的热学性质 | 第61-63页 |
3.3.3 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63-65页 |
3.3.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65-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咔唑/噁二唑类衍生物双极传输主体材料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 第70-86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1-76页 |
4.2.1 仪器和试剂 | 第71-72页 |
4.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72-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4.3.1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76-77页 |
4.3.2 化合物的热学性质 | 第77-78页 |
4.3.3 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78-81页 |
4.3.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81-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6-90页 |
5.1 本论文的总结 | 第86-87页 |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87-88页 |
5.3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6页 |
附录 化合物的相关图谱 | 第106-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