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静电纺丝型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文文摘第6-11页
绪论第11-19页
    0.1 生物传感器概述第11-13页
        0.1.1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第11-12页
        0.1.2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第12页
        0.1.3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第12-13页
    0.2 静电纺丝第13-18页
        0.2.1 静电纺丝技术工艺第13-14页
        0.2.2 静电纺丝纳米技术发展第14-15页
        0.2.3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应用第15-18页
            0.2.3.1 碳纳米管功能化的静电纺丝纤维在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5-16页
            0.2.3.2 金属纳米粒子功能化的静电纺丝纤维于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6-18页
    0.3 本文立题思想第18-19页
第一章 基于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电化学阻抗仿生传感器的构筑及应用第19-35页
    1.1 前言第19-21页
    1.2 实验部分第21-22页
        1.2.1 化学试剂第21页
        1.2.2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第21页
        1.2.3 制备对甲醛有识别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酰肼(PMAH)第21页
        1.2.4 静电纺丝技术合成具有仿生识别的碳纳米管掺杂的复合纳米纤维(PMAH/CNTs-NFs)第21页
        1.2.5 修饰玻璃碳电极第21-22页
    1.3 结果与讨论第22-33页
        1.3.1 电化学阻抗仿生传感器的传感器原理第22-23页
        1.3.2 表征第23-26页
            1.3.2.1 PMAH的红外谱图表征第23页
            1.3.2.2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表征第23-24页
            1.3.2.3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第24-26页
        1.3.3 传感原理可行性分析第26-29页
        1.3.4 条件优化第29-30页
        1.3.5 仿生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第30-33页
            1.3.5.1 仿生传感器的传感性能第30页
            1.3.5.2 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选择性分析第30-33页
    1.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二章 基于碳纳米管功能化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过硫酸根ECL传感器及免疫分析应用第35-49页
    2.1 前言第35-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7页
        2.2.1 化学试剂及仪器第36页
        2.2.2 免疫传感器的构建过程第36-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48页
        2.3.1 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传感器原理第37-38页
        2.3.2 表征第38-40页
            2.3.2.1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表征第38页
            2.3.2.2 传感界面的电化学与电致化学发光表征第38-40页
        2.3.3 探讨过硫酸根离子的电制化学发光机理第40-42页
        2.3.4 实验条件优化第42-44页
            2.3.4.1 电沉积电位与扫描次数优化以及CNTs@PFs量的优化第42页
            2.3.4.2 抗体与抗原孵育时间的优化第42-44页
        2.3.5 计算AFP抗体和抗原结合常数第44-47页
        2.3.6 传感器分析性能第47-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基于磁性纳米纤维/碳纳米角的黄曲霉毒素B1免标记型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第49-61页
    3.1 前言第49-50页
    3.2 实验部分第50-52页
        3.2.1 化学试剂及仪器第50页
        3.2.2 静电纺丝合成Fe_3O_4-MNFs第50-51页
        3.2.3 ECL免疫传感器的构建第51-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59页
        3.3.1 表征第52-54页
            3.3.1.1 扫描电镜表征第52-53页
            3.3.1.2 不同修饰电极以Fe(CN)_6~(3-/4-)为探针的电化学表征第53页
            3.3.1.3 传感界面的构建过程在鲁米诺溶液中的电化学及电致化学发光的表征第53-54页
        3.3.2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54-57页
            3.3.2.1 Fe_3O_4-MNFs和CNHs的浓度进行优化第54-55页
            3.2.2.2 AFB1抗体组装时间、抗原孵育时间以及pH值的优化第55-57页
        3.3.3 ECL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第57-59页
            3.3.3.1 ECL免疫传感器的传感性能第57-59页
            3.3.3.2 稳定性与选择性的评估第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结论第61-63页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81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1-85页
致谢第85-87页
个人简历第87-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贵金属(氢)氧化物/石墨烯复合物的电化学合成及其对氧还原反应催化性能
下一篇:古代文人形象在叙事艺术作品中的角色嬗变--以苏东坡为例